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5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48篇
  111篇
综合类   860篇
农作物   88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371篇
园艺   241篇
植物保护   7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蒲公英全株为原料,经过杀青、干燥、浸提、调配等工艺,制成具有蒲公英风味且酸甜可口的饮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确定蒲公英饮料的最佳工艺.结果 表明:低糖蒲公英饮料的最佳配方即蒲公英原茶料液比为1:5,麦芽糖醇8.0%,柠檬酸0.03%,柠檬酸钠0.04%,蜂蜜1.0%,六偏磷酸钠0.03%,异抗坏血酸钠0.025...  相似文献   
52.
为做好出口石榴鲜果产地检疫和病原防治工作,以石榴果实干腐病病菌(Zythia versoniana)和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作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对峙培养法,测定8种常用化学农药和18株木霉菌株对石榴果实干腐病病菌的抑菌率。结果表明,450 g/L咪鲜胺、250 g/L丙环唑、30%苯醚甲环唑、10%氟硅唑、20%三唑酮、40%百菌清等6种化学农药对石榴果实干腐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为100.0%,是理想的备用化学农药。在各供试木霉菌株中,木霉菌株PZ1对石榴果实干腐病病菌的抑菌率为63.5%,有望作为防治石榴果实干腐病的生防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53.
家蚕可能通过取食漂移到桑叶上的玉米花粉从而受到转基因玉米中表达的Cry蛋白的影响。实验采用室内生物测试的方法评价了转cry1Abcry2Ab基因玉米GAB-3花粉对家蚕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在饲料中掺入蛋白的方式检测了转基因玉米中广泛使用的6种Cry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当桑叶上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对家蚕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达500粒·cm-2时,家蚕14 d存活率为0;以10粒·cm-2的GAB-3花粉饲喂家蚕幼虫7 d对其体重无显著不利影响,但延长饲喂时间或者当GAB-3花粉密度为50粒·cm-2时,家蚕的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14 d或更长时间的家蚕体重均低于无花粉处理组。与非转基因对照处理组相比,低于100粒·cm-2的转基因玉米GAB-3花粉处理组家蚕的化蛹率、茧重、茧壳重和蛹重无显著差异,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均会延长家蚕幼虫的发育历期。GAB-3花粉对家蚕7 d的LC50为261.18粒·cm-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LC50下降。测试的6种Bt杀虫蛋白对家蚕的毒性依次为Cry1C>Cry1Fa>Cry1B>Cry2A>Cry1Ab>Cry1Ac。目前,在中国接近商业化的转基因玉米中多采用的Bt杀虫蛋白为Cry1Ab和Cry2A,二者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家蚕接触到的转基因玉米花粉密度较低,因此转Cry抗虫基因玉米对家蚕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稻田被转为蔬菜种植,影响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必要探究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特别是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试验选取了长期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将其中一部分转为蔬菜种植,另一部分继续种植水稻,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按照当地常规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3年进行田间原位观测,比较分析稻田和由稻田转变的菜地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差异,明确稻田转为菜地初始阶段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稻田是重要的CH4排放源,其第一年的排放强度(183.91 kg CH4-C·hm-2?a-1)明显低于后续两年(241.56—371.50 kg CH4-C·hm-2?a-1),这主要归功于后两年降雨量的增加引起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稻田CH4年累积排放量的83%—100%。菜地第一年的CH4累积排放量(31.22 kg CH4-C·hm-2)显著高于第二年(0.45 kg CH4-C·hm-2)和第三年(0.89 kg CH4-C·hm-2),表明稻田转菜地对CH4排放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稻田是弱的N2O排放源(1.35—3.49 kg N2O-N·hm-2?a-1),其转为菜地显著增强了N2O排放。菜地第一年的N2O累积排放量(95.12 kg N2O-N·hm-2)显著高于第二年(38.28 kg N2O-N?hm-2)和第三年(40.07 kg N2O-N·hm-2)。菜地土壤异养呼吸对N2O排放的影响在第一年明显高于第二、三年,表明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一年,有机质矿化对N2O排放有重要贡献。在100年尺度CO2当量下,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GWP)相对于稻田分别显著增加了390%和98%,主要是由于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超过了减少的CH4增温潜势。但是,稻田转为菜地的第三年,菜地的GWP((16.72±3.25) Mg CO2-eq·hm-2)与稻田((14.84±1.39) Mg CO2-eq·hm-2)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减少的CH4 增温潜势完全抵消了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菜地对GWP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第一年。【结论】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增加了N2O排放,增强了菜地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有机质矿化过程对新转菜地第一年较高的N2O排放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性,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55.
为了研究不同火干扰烈度对喀纳斯泰加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的影响,以喀纳斯泰加林同一火烧时间不同火干扰烈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5 cm)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并估算其碳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火干扰烈度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碳储量均大于10~25 cm土层。0~10 cm土层中碳储量表现为:未火烧>轻度火干扰>中度火干扰>重度火干扰,在10~25 cm土层中碳储量表现为:轻度火干扰>中度火干扰>未火烧>重度火干扰。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以及10~25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损失程度会随着火干扰烈度的增加而增加。10~25 cm土层碳储量会在轻度和中度火干扰后出现增加。  相似文献   
56.
榅桲(Cydonia oblonga Mill),别名木梨,为蔷薇科榅桲属植物。原产于高加索和中亚细亚,目前在世界各国都有分布,我国新疆、陕西、北京、云南等地有零星栽培,但多处于半野生状态,大规模应用及栽植较少。国外梨生产上以西洋梨栽培为主,常用榅桲作为西洋梨的矮化砧木,并从中选育出很多树体紧凑、早果、丰产、矮化效果好的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57.
58.
辽宁省树莓和蓝莓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树莓和蓝莓是一种小浆果类果树,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代水果”、“黄金浆果”和“水果之王”,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树莓和蓝莓适宜在我省栽培,但规模化开发较晚,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是具有辽宁特色的水果之一。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推进树莓和蓝莓产业发展,对优化辽宁果树树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振兴辽宁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现状!树莓树莓分为红莓类群、黑莓类群和其他类群。1983年开始,沈阳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引进“美21”、“美22”、“澳洲红”、“早红”等大果优质红树莓;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59.
鲜食玉米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甜玉米和糯玉米2种鲜食玉米在重要呈味成分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的差别,以3个不同成熟度的苏玉29普通玉米(C1、C2、C3)为对照,采用液相色谱技术对3个不同成熟度的晶甜5号甜玉米(S1、S2、S3)和京甜紫花糯2号糯玉米(W1、W2、W3)中的3种游离糖和18种游离氨基酸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玉米样品中的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氨基酸以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为主;不同品种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玉米样品中游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成分含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PC),分别解释总变异量的49.6%、15.2%和12.1%;在主成分得分图上,3个玉米品种在PC1上的得分按发育程度排列,而PC3将S1、S2、S3与W1、W2、W3分为2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1与甜玉米更为接近,而C2、C3与糯玉米更为相似。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对S1、S2、S3与W1、W2、W3这2组样品进行识别,由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可知,区分2种鲜食玉米的最重要的2种组分分别为蔗糖和天冬氨酸,说明氨基酸在鲜食玉米类型的区分上也有明显作用。由结果可知,多元统计的方法可更直观、有效地展示不同鲜食玉米滋味成分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鲜食玉米的风味特征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