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353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166篇
  152篇
综合类   1107篇
农作物   84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613篇
园艺   265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41.
为探究氮肥追施量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4 个黑粒小麦(‘运黑161’、‘紫优5号’、‘冬黑1号’、‘临黑131’)和7个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44’、‘济麦23’、‘晋麦95’、‘石农086’、‘邯农1412’、‘中农175’)品种,设置0(N0)、34.5(N1)、51.8(N2)和69.0(N3)kg/hm2 4个追氮水平(在拔节期追施),测定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含量和氮吸收量、硒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N0相比,追氮均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不同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不同。4个黑粒小麦籽粒产量在N1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19.4%~30.8%;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23’、‘晋麦95’、‘济麦44’和‘石农086’籽粒产量在N2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20.8%~85.1%,‘邯农1412’和‘中农175’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2)追氮可增加2种粒色小麦籽粒氮含量,黑粒小麦在N3处理氮含量最高,增幅为4.2%~18.3%,白粒小麦N2处理最高,增幅为3.9%~18.1%。追氮可使黑粒小麦籽粒硒含量增加11.3%~121.8%,白粒小麦籽粒硒含量降低6.7%~83.0%;追氮使黑粒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增幅为0.7%~16.1%,白粒小麦增幅为0.8%~31.7%。3)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指标,在基施氮肥165.0 kg/hm2基础上,黑粒小麦拔节期追氮34.5 kg/hm2,白粒小麦拔节期追氮51.8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2.
我国转基因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晓阳 《河南农业》2021,(11):52-53
自20世纪基因重组实验取得成功后,人类认识基因工程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赖以生存作物的遗传性状,培育出前所未有的优良品种。经过商业化推动,以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产品--一种软化缓慢的西红柿在市场上出售为标志,转基因技术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围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和商业化争论也随之而来,众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召集科学家研究磋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研究制定标准性文件。我国也针对转基因安全管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范,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43.
为研究多效唑对谷子茎秆性状及其穗颈的抗倒性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和孕穗期(A3)分别叶面喷施300 mg·L-1的多效唑,以清水作为对照(CK),对谷子主要茎秆性状、倒伏指数、穗颈参数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与CK相比,施药后谷子植株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喷施时期越早,抑制效果越明显,株高越低,2个品种的株高均在A1处理下达到最小值,同时植株重心高度与株高的比值变化趋势与之相一致。②基部节间茎粗增大,在A1处理时达到最大值。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各节间长度降低幅度减小,而节间直径则随着节间长度的减少逐渐增大,茎秆充实度明显提高。③随多效唑喷施时期的推移,茎秆各节间的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渐增,抗折力渐减,抗倒性逐渐减弱,均在A1处理时最好。④穗颈方面,农大8号穗颈含水量、弯曲力矩有明显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最小,穗颈含水量则在A2处理下最低。而张杂10号穗颈除弯曲力矩有影响外,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其中,穗颈弯曲力矩在A1处理时达到最小。⑤影响谷子产量的关键构成是穗重及穗粒重,在A2处理下谷子增产显著,农大8号产量比CK增加7.10%,张杂10号产量比CK增加8.29%。因此,在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可提高谷子茎秆充实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4.
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以及遥感图像对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结果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空地等几种类型,并绘制了可燃物类型分布图,经分类精度检验,总体分类精度为83.00%,KAPPA系数为0.769。同时,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5.
<正>一、芹菜斑枯病芹菜斑枯病又称叶枯病。芹菜叶、叶柄、茎均可染病。一种是老叶先发病,后传染到新叶上,叶上病斑多散生,大小不等,直径3~10mm,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中部呈褐色坏死,外缘多为深红褐色且明显,中间散生少量小黑点;另一种,开始不易与前者区别,后中央呈黄白色或灰白色。边缘聚生很多黑色小粒点,病斑外常具1圈黄色晕环,病斑直径不等。叶柄或茎部染病,病斑褐色,长圆形稍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该  相似文献   
146.
以翠菊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种子萌发期对Na2 SO4胁迫的耐受范围。结果表明:翠菊种子萌发期耐盐适宜浓度为44.05mmol/L ,耐盐半致死浓度为78.92mmol/L ,耐盐极限浓度为133.78mmol/L。  相似文献   
147.
为探讨高寒地区燕麦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特点,分析了2个品种花后籽粒中糖降解和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籽粒中淀粉均呈"S"型曲线增长,花后6~15d可溶性糖转化速率较高,淀粉积累速率较快,其后可溶性糖转化速率和淀粉积累速率较低,可溶性糖处于动态平衡中。  相似文献   
148.
牛前胃弛缓,是以牛前胃兴奋性和收缩性减弱为主征的消化道病。多因长期饲喂稻草、麦秸等粗纤维多的饲料,饮水不足,而损伤脾胃。因“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其治疗原则是健脾为主,脾气充则可运化水谷之营养,达到康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9.
虽然H3、H9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其具有跨宿主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大的潜在危害,因而对这些亚型病毒的监测极其重要。通过比对GenBank上H3、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设计了分别针对H3 AIV和H9 AIV的特异性探针。特异性试验和标准曲线试验的结果显示,这两个探针仅分别特异性识别H3、H9亚型AIV,且具有较好的扩增效率。通过重组质粒pMD19-T-H3HA和pMD19-T-H9HA 10倍梯度稀释液为模板,进行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检测到100个DNA拷贝数H3 AIV和10个DNA拷贝数的H9 AIV,比传统PCR方法敏感性分别提高了100倍和1000倍。此外,本方法还能检测到10 EID50的H3亚型AIV或H9亚型AIV,比传统PCR方法检测敏感性均提高了1000倍。批间和批内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此外,与传统PCR方法相比,用H3、H9亚型AIV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工感染动物的肺组织时,针对H3 AIV的敏感性提高了10~100倍,针对H9 AIV的敏感性提高了100倍。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H3、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H3、H9亚型禽流感病毒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0.
以翠菊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硫酸纳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酸纳浓度升高,翠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10mmol·L-1)硫酸纳盐溶液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20mmol·L-1)盐溶液则对翠菊种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