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2.
环境污染能够影响养殖贝类的免疫能力,是导致贝类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大连周边4个海区污染物对采集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毒性影响。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对蛤仔的免疫和生理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皮口海区,血细胞总数、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血淋巴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而蛤仔的脂质氧化水平则较低;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黑石礁海区,蛤仔血淋巴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在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庄河海区,蛤仔表现出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在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和高效养殖过程中(包括种贝培养、幼虫培育、稚贝中间育成和越冬)所使用的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使用,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节省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滩涂贝类也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4.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 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计算近交衰退率,并对各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幼虫期,除3日龄外,对照组O2蛤仔的壳长普遍略大于其他家系,但近交衰退现象不明显;A2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其他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4.56%~36.27%.稚贝期,各家系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各家系近交衰退明显,除C2家系外,各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0.54%~20.00%; A2家系存活率仍然最高,C2家系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O2,B2、D2和E2家系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27.86%、12.18%和10.92%.综合分析表明,蛤仔白斑马近交家系中C2为生长快的家系,A2为存活率高的家系.  相似文献   
25.
首次建立并优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17对引物组合对经过连续选育的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菲律宾蛤仔品系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系蛤仔共扩增出510个位点,白蛤品系的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墨蛤和橙蛤品系(P<0.05);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00 1 ~0.644 8,平均为0.046 7,表明有4.6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5.3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Nm)为0.275 4~2000,平均每个位点的Nm为10.202 7;白蛤和墨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28 2),白蛤和橙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39 6).研究结果表明,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蛤仔品系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提示蛤仔品种的人工选育工作需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26.
紫贻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估计紫贻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力,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3雌的原则,构建了紫贻贝13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9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2、3、5、6月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运用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紫贻贝2、3、5、6月龄生长性状的壳高、壳长遗传力.结果表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P<0.05),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P<0.05),因此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紫贻贝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所测各月龄父系半同胞组分估计的壳高遗传力分别为0.29、0.85、0.84和0.87,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27、0.87、0.86和0.85.紫贻贝的生长性状遗传方差较大,2月龄生长性状遗传力为中度遗传力,3、5、6月龄生长性状遗传力较高,因此对紫贻贝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27.
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的种间杂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评估太平洋牡蛎与近江牡蛎能否产生远缘杂种优势,于2010年5月,以成熟的两种牡蛎亲本为材料开展了2×2远缘杂交研究,由长牡蛎自繁组GG(Crassostrea gigas♀×C.gigas♂)、近江牡蛎自繁组AA(C.ariakensis♀×C.ariakensis♂)、正交组GA(Crassostreagigas♀×C.ariakensis♂)、反交组AG(C.ariakensis♀×C.gigas♂)4个实验组组成。分析了子代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并对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鉴定。结果表明:GA杂交组与AG组的受精强度具有不对称性。幼虫浮游期间,表型性状的中亲杂种优势几乎为0,GA组生长与存活性状表现出积极的单亲杂种优势,而AG组则具有明显的远交衰退现象;幼虫早期表型性状受到母本效应影响,而后减弱。变态期间,GA组变态率较高,得到了大量杂交稚贝;而AG组变态率极低,仅获得了72个杂交稚贝。稚贝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中亲生长劣势与存活优势;GA组具有明显的单亲生长与存活优势,而AG组则表现出生长劣势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存活优势。利用复合COI及ITS2鉴定了种间杂交子结果表明:正反交组杂交子均为真正意义上的两性融合杂交子。实验获得了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GA组杂交子,为现有牡蛎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8.
2009-2011年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2011年主要进行大竹蛏生产性人工育苗,分别在51m^2和312m^2附着面积中,培育出平均壳长(6.33±0.369)mm、平均质量规格220枚儋的稚贝3.12×10^6枚;(1.04±0.199)mm、477枚/g的稚贝3.28×10^8枚。7月8日开展大竹蛏人工苗种增殖放流,共投入平均壳长3mm的人工苗种1.4亿枚。  相似文献   
29.
应用PCR—DGGE技术对盘锦某滩涂四角蛤蜊Mactra venerformis体内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使用SDS裂解法提取样品的总DNA,采用大多数细菌通用引物F338GC/RS18从总DNA中成功扩增出16SrDNA片段,然后对PCR产物进行DGGE分析,并将DGGE图谱上部分条带回收、再扩增、克隆和测序:将所测序列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用BLASTN分析DNA序列获得相似性最近的细菌。DGGE图谱显示,四角蛤蜊体内的细菌种类比较丰富,且不同时间样品细菌的优势菌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将所测条带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细菌种群中包括支原体属Mycoplasm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及不可培养的细菌。  相似文献   
30.
菲律宾蛤仔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庄河海洋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2种(属),优势种类为新月拟菱形藻、洛氏角毛藻、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舟形藻、尖尾蓝隐藻、普通小球藻、绿裸藻等;浮游动物45种(属),优势种类为诺氏麻铃虫、咽拟斜管虫、旋回侠盗虫、刚毛幼虫、褶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半球腺介形虫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90~30.91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mg/L,沉淀池人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118个/L,生物量为0.01—5.97mg/L,外海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2.48mg/L),砂滤池出口的最少。浮游植物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大的主要是桡足类及其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