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2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林业   466篇
农学   228篇
基础科学   208篇
  227篇
综合类   1822篇
农作物   151篇
水产渔业   156篇
畜牧兽医   1000篇
园艺   350篇
植物保护   16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锌作为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动物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因子,能够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机能。锌可参与机体信号转导,通过影响激素合成与分泌等调控动物采食,调节氧化还原系统的稳态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改善机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文章综述了不同锌源的生物利用度、锌的作用机制以及补充锌对肉鸡生长、抗氧化、免疫反应、肠绒毛组织形态学等的影响,为肉鸡生产中锌的可持续使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2.
盐渍化灌区节水改造后土壤盐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沈乌灌域节水改造后因地下水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分重分布规律,采用区域土壤信息定点监测,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空间插值、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节水改造前后沈乌灌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改造年限区域土壤盐分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整体含盐量平均降幅7. 30%,秋浇水量减少,秋浇后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9. 26%;空间上,土壤盐分高值区(大于6 g/kg)多位于地下水埋深较浅的东北和南部区域,低值区(小于2 g/kg)位于西南和东部沙区。节水改造后,秋浇前土壤盐分全局Moran’s I指数平均增幅为5%,空间相关性增强;秋浇水量减少,全局Moran’s I指数变化不显著,秋浇作用对土壤盐分空间自相关影响度减弱。由LISA集聚分析可知,改造后、秋浇前南部高-高显著区向不显著和高-低区转变,秋浇后南部集聚特征仍十分显著,存在盐渍化风险,改造后仍是盐渍化防治重点区域。针对中度耐盐作物,沈乌灌域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面积比例分别为49. 66%和71. 57%;改造后,秋浇前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和深层非盐渍土分别增加4. 82、1. 85个百分点,秋浇后,耕层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幅下降5. 02个百分点,深层变化不显著。不同距离缓冲区对平均土壤含盐量的解释能力较强,长期改造区和短期改造区受渠道影响半径分别为1. 5 km和0. 7 km,长期改造区缓冲区内平均土壤含盐量下降速率高于短期改造区,均一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作物生长安全区面积增加,表聚作用弱化,秋浇水量减少,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弱,土壤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3.
沙枣是落叶灌木或乔木,作为新疆北疆地区的乡土树种,本身就具备荒山绿化的潜在条件,此次选择它作为荒山绿化的首选树种,就是利用它喜光、抗寒、耐旱、耐盐碱等生理特性,结合荒山绿化的困难程度,采用相应的整地、栽植等技术手段,将它成功地种植在了荒山上,成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74.
75.
叶晓霞 《甘肃农业》2014,(20):82-83
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对保障生产建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水利工程更是我国经济战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6.
论述了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采取政府推动、合理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等8项措施,推动了当地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7.
指出了为做好杭州市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杭州天子岭上建成了全国首个规模化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该项目采用"预处理+干式厌氧消化+沼气净化+沼渣脱水"工艺路线,2018年度日均处理厨余垃圾190.1 t,平均日产沼气15383 m~3,可成功实现厨余垃圾的三化处理(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该项目2018全年度的稳定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它城市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79.
禹晓霞 《农民致富之友》2014,(6):190-190,252
当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不再闭关自守,而是开始重视市场结构和社会发展变化,努力提高质量和产量,以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这种发展态势,农机管理机构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才能在农业增产创收上有新创意、新做法,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2015-2017年通过大田试验设置0(B0,CK),20(B20),40(B40),60(B60) 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量和不浇水(W0)、浇越冬水(W1)2个浇水处理,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比B0(CK)处理分别增加8.0%和8.2%;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B40和B60处理比B0(CK)分别增加7.4%,12.2%和8.0%,16.3%。不浇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B60和B40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浇水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施用生物炭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生育期耗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浇水比不浇水增加容重降低幅度。不浇水条件下,生物炭明显提高返青期前土壤日平均温度,浇水使生物炭对土壤温度的作用相反。返青期后,不浇水条件下土壤日平均地温在各处理间差异不大,浇水条件下表现为日均地温较低时高,较高时低的现象。综合而言,适宜生物炭添加量可以增加旱区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