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大约克专门化父系选育进展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约克专门化父系经 4个世代的半封闭群体继代选育,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取得了显著进展,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选育任务指标,后备猪生长发育、肥育性能、繁殖性能及配套利用效果,1~4世代均有明显提高和改进。4世代与1世代比较,6月龄后备公猪作重、体长由90.4kg、117.6cm提高到91.8kg、119.8cm,后备母猪由80.8kg、114.7cm提高到88.3kg、118.8cm;肥育猪90kg体重日龄由209.8d缩短到179.6d,比选育指标缩短0.4d.日增重由483.7g增加到 682g,耗料指数由3.36下降到 2.88,比选育指标下降0.32,胴体瘦肉率由59.65%提高到63.67%,超选育指标1.67个百分点;PH值、失水率等主要肉质指标有所改善;经产猪产仔数12.54头,比基础群提高0.45头;与Ⅲ系配套生产的杂优猪日增重683g,耗料指数3.09,胴体瘦肉率58.19%。  相似文献   
102.
1 环境 搞好环境的清洁卫生,营造适宜的环境,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1.1 温度 根据仔猪在不同日龄段的生理特点,给予其相适宜的温度:1~3日龄,30~32℃;3~7日龄,28~30℃;8~28日龄,26~28℃;28~40日龄,24~26℃;40~60日龄,20~22℃,母猪适宜的温度环境是16~20℃。1.2 湿度 在整个仔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1.3 通风 猪舍存在NH3、SO2、H2S等有害气体,通风可以减少这些有害气体对仔猪的刺激。1.4 应激 保证环境安静,减少声音、光等应激因素的影响。1.5 贼风 避免贼风,实践证明,暴露在…  相似文献   
103.
应用传统的数量遗传学方法选择改良产仔数进展甚微,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为遗传改良猪的产仔数提供了新的途径,DNA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必将大大加快产仔数的遗传改良速度.  相似文献   
104.
对孵化后1~50日龄短蛸(Octopusocellatus)幼体的体重、全长、腕长及胴长进行测量,观察并分析其早期生长变化特征。在水温为22℃~24℃的养殖条件下,初孵短蛸平均全长为10.03 mm。11日龄幼体开始营底栖生活,以此为分界线划分为浮游期和底栖期。结果显示,1~11日龄浮游短蛸体重增长为立方函数增长类型,y=0.0001x^3–0.0019x^2+0.0098x+0.0409;11~50日龄的底栖短蛸体重增长为指数函数增长类型,y=0.0284e0.092x。在1~50日龄短蛸幼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g)与全长(mm)呈立方函数关系,y=–8e–07x^3+0.001x^2–0.011x+0.099;全长(mm)与腕长(mm)呈线性关系,y=1.314x+4.952;体重、全长及腕长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y=6e–05x^3–0.003x^2+0.036x–0.03、y=0.0004x^3+0.002x^2+0.307x+10.604、y=0.0004x^3–0.007x^2+0.364x+4.205。通过研究短蛸幼体的生长发育特征,从而加深了对幼体生长的了解,并为短蛸人工繁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金乌贼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人工孵化条件下金乌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刚产出的卵子,均重0.99g/粒(n=100),长轴为11~24mm,短轴为8~15mm,卵黄如鸡蛋状,梨形,长径5~6mm,短径3~4mm,外包三级卵膜。三级卵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一个柔软-定形-缩小-膨大的变化过程。受精卵在20~25℃水温下孵化,经过26d幼体陆续脱膜孵出。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金乌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发育期、出膜期5个典型时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的形态变化比较大,且经历一个无色、红色再到黑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 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 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 +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7.
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相似文献   
108.
本实验研究了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对刺参繁育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设置20、50、100和200 μg/g亲参体重的4种血清素注射剂量,每种剂量又按每5、10、15和20 d注射1次。以注射生理盐水的刺参为对照组,不做处理的刺参作为空白组。实验结束时,对亲参进行阴干流水升温刺激,诱导亲参排放精卵,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所有注射血清素的实验组雌参排放率均高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未处理的空白组,其中,按50 μg/g亲参体重的剂量每10 d注射1次,雌参排放率和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为(33.3±1.9)%和(637.0±111.1)万粒/头亲参,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测定该组和空白组的子代质量指标,该组的卵子卵径、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9日龄幼体体长和幼体附着变态率分别为(165.0±3.5) μm、(93.0±1.5)%、(82.7±1.2)%、(856.0±24.8) μm和(24.0±1.9)%,与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促熟期间向刺参体内注射血清素,可促进刺参性腺发育,提高繁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9.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调查伪狂犬野毒感染情况,使用Bartha K61毒株gE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加强免疫,结合封群、淘汰高龄母猪和阳性公猪的方法净化,总结净化效果。净化方案执行前公猪、后备猪、低胎龄、中胎龄、高胎龄、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和育肥猪的PRV-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2%、10.81%、12.50%、44.87%、55.00%、10.00%、18.00%和7.30%;净化方案执行1年后,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依次分别降至0.00%、0.00%、0.00%、6.25%、7.70%、0.00%、0.00%和2.27%,净化方案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0.
荣昌猪TYP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根据人、牛的酪氨酸酶(TYR,tyrosinase)基因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扩增出猪的酪氨酸酶基因外显子2,3,4序列,其长度分别为210,135,182bp。对其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分别为:AY236997,AY279998,AY242973。与人、牛、鼠的酪氨酸酶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TYR基因该区段在人、牛、鼠、猪上极其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