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7篇
  20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VA菌对水稻增产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A菌拌土和浸根处理后,水稻返青,分蘖早,速度快,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叶色浓绿,穗部各经济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单株产量提高。单株产量的提高主要缘于穗子变大和结实率提高所共同导致的每穗实粒数增加,在拌土和浸根这两种处理中,前者的增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转运子基因(Phosphoenolpyruv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 1, PPT1) 是细胞质体碳水化合物转运的一个关键基因,在植物莽草酸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十字花科拟南芥PEP转运子AtPPT1基因序列与油菜数据库BBSRC Brassica DB中相应ESTs设计全长引物,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幼嫩叶片基因组DNA和种子cDNA为模板,克隆到了甘蓝型油菜PEP转运子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BnPPT1。该基因基因组gDNA全长为2 075 bp,含有8个内含子,编码区长度为1 224 bp,编码407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nPPT1与同属于十字花科拟南芥AtPPT1转运子同源性很高,仅有个别氨基酸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BnPPT1基因在油菜各器官中表达差异很大,在幼嫩的子叶和茎中有较高丰度的表达,在中早期发育的种子中表达丰度逐步升高,种子成熟后期没有表达,暗示该基因在油菜籽粒中油份等物质积累中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3.
摘要:克隆大肠杆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 ACCase)的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BCCP)亚基基因accB,构建accB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acc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株, IPTG诱导进行融合表达,成功诱导表达了GST-accB融合蛋白,大小为43KDa。  相似文献   
64.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提高油菜籽粒含油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我们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义PEP(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se)技术获得了超高含油量油菜^[1]。将超高含油量特性与油菜杂种优势结合是使超高油油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重要途径。而超高含油量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之一。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能“一步法”快速选育不育系^[2]。为此,建立重演性好、再生额率高的原生质体培养系统十分必要。甘蓝型油菜原生质体的培养已有一些成功的报道^[3-6],但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都不高。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材料,通过琼脂糖包埋法,建立了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植株再生体系,为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快速选育超高含油量不育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反义PEP基因调控油菜籽粒蛋白质/油脂含量比率的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1携带反义PEP基因和卡那霉素,潮霉素抗性基因,采用共培养法转化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浙油758和浙优油1号的下胚轴,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能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油菜转基因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及PCR扩增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插入油菜基因组并得到表达。浙油758转基因植株T1代种子平均含油量比对照提6.  相似文献   
66.
油菜PEP基因的克隆及PEP反义基因的构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丙酮酸羧化酶( P E P)是控制油菜蛋白质/油脂含量比例的一个关键酶⒚本研究用 P C R 法扩增出了 P E P 基因片段,并将其 克隆到 p B S S K+ 的 Sm a Ⅰ位点⒚ D N A 序列分析表 明克隆片段 的长度为 530bp,其序列与报道序列相同⒚将该 P E P基因 片段反向插入 p I G121 质粒,构建了带 P E P 反义基因的超级双元载体并进行油菜的转化,目前已获得转基因植株⒚  相似文献   
67.
高羊茅辐射敏感性和辐照处理对其成熟种子愈伤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菌培养条件下发芽率、成苗率、苗高和根长的测定结果表明 ,4个高羊茅品种的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 ,美洲虎 3号和可奇思对辐射比较敏感 ,半致死剂量大约在 1 5 0Gy左右 ,凌志和猎狗 5号的辐射敏感性分别中等和较弱。用低剂量γ射线处理可促进高羊茅成熟种子的愈伤形成 ,而且诱导愈伤中胚性愈伤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因此 ,成熟种子辐照处理可作为提高高羊茅组培效率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毒病原,采集4个疑似病毒感染的番茄样品,利用小RNA深度测序、RT-PCR、序列分析、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小RNA数据中的41条contigs分别被注释为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RT-PCR证实了s RNA的结果,且所有样品均存在ToMV和To CV的复合侵染。通过拼接获得ToMV和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ToMV近全基因序列为6383 bp,命名为ToMV-GX;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为8031 bp,命名为ToCV-GX。进化树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ToMV-GX与ToMV中国山西、内蒙古、呼和浩特3个分离物处于一个分支,说明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ToCV-GX与ToCV中国台湾、广东分离物处于一个大分支,说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述结果证实,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原是To MV和ToCV,本研究是ToMV和ToCV复合侵染广西番茄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9.
<正>0引言西瓜银斑驳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WSMoV)是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主要通过蓟马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1-2]。WSMoV病毒粒子球状,外具包膜,基因组为三分体负单链RNA,分别为L RNA、M RNA和S RNA[1,3]。1982年IWAKI等最先在日本冲绳县发现WSMoV为害西瓜,在叶片上产生银色斑驳症状,遂命名为西瓜银斑驳病毒[4];随后,中国台湾、泰国、印度等地陆续报道该病毒[1,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