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29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24篇
  66篇
综合类   23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42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选用沈阳市东陵区天柱山耕作棕壤,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特点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均呈现出分解速率较快的特点,于第7d降解率可达98%以上,其分解速率可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马尿酸对土壤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的7~42d;其中,对中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中、高浓度显著抑制,低浓度显著促进,且浓度间差异显著;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各浓度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抑制增强,不同浓度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马尿酸在土壤中的分解特点相比,马尿酸对各酶的影响显示出了滞后性,进而对养分转化的影响会有较长期性。  相似文献   
82.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能感染多种动物甚至人的重要的病原菌。研究对西藏某地临床症状疑似出败病死亡的牛进行了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荚膜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掌握西藏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死亡牛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等脏器及淋巴结,分离细菌并进行培养,研究其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化分析。随后对分离菌株进行荚膜分型、动物实验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从肺脏组织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牛源巴氏杆菌且分离菌株为A型巴氏杆菌,且动物致病性试验证明该细菌具有致病作用且病例变化较明显,说明分离菌株为致病菌;该菌株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不敏感;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和氯霉素中敏;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氧氟沙星等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83.
团学活动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锻炼,而且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就像是雨后春笋般迅速的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今新媒体在各大团学工作中已有着极大的发展和影响。当下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集思广益、开拓视野、征集不同人的意见,获得一定的、真实的、有效的、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开发、自由共享的网络媒体形成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多样化的大学生团学活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只有增强新媒体的团学工作,建立完善的新媒体网络系统,合理运用新媒体社交软件,才能使新媒体在团学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业。  相似文献   
84.
模拟降水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的升高,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输入,从而影响土壤CO2的排放。2014年采用生长季(6-8月)喷洒添加定量NH4NO3液体的方式模拟降水氮沉降,参照中国氮沉降分布格局决定氮素添加剂量为40kgN·hm-2·a-1(N40),以喷洒等量清水为对照(CK)。生长季内定期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并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选两个典型晴天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过程测定,同时在6月下旬-9月初定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以探究氮沉降增加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沉降使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2)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典型日动态变化和生长季变化。典型日动态呈双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3:00-14:00和16:00;生长季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8月,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土壤呼吸速率较低。(3)氮沉降极显著促进了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与对照相比,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增加66.1%(P<0.001)。(4)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5)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在高寒草甸,由于氮沉降导致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从而导致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85.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理论基础为支撑,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农学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农学类研究生及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研究方向。文章就基于搭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平台,开展以"示范基地+科研项目"、"示范基地+导师团队"、"示范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请进来+走出去"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其旨在对农学类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探索,力求为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6.
旨在鉴定牦牛Smad4基因与bta-miR-146a的靶向关系,为探究它们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可能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iR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miR-146a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同时利用TargetScan软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通过构建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进行靶向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成熟序列在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并预测到178个与卵巢卵泡发育相关的潜在靶基因,从中选取Smad4基因分析发现其3′非编码区域(3′UTR)与bta-miR-146a存在结合位点;进一步成功构建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psiCHECK2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bta-miR-146amimic对牦牛Smad4基因3′UTR野生型报告质粒荧光活性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分别与突变型及NC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初步证实,牦牛Smad4基因是bta-miR-146a的靶基因,从而提示btamiR-146a可能通过调控Smad4基因在牦牛卵巢卵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7.
88.
为了解西藏七个地区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的流行和分布情况,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来自西藏七个地区的30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IBR抗体、抗原检测,并用SPSS 19.0软件对七个地区IBR抗体、抗原阳性率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七个地区牦牛IBR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1.00%(33/300),其中日喀则市和林芝市最高,均为17.78%(8/45);其次是拉萨市,为13.33%(4/30);那曲市为11.11%(5/45)、阿里地区为8.89%(4/45)、昌都市为2.22%(1/45);山南市最低,为0(0/45)。而牦牛IBR平均抗原阳性率为10.00%(30/300),其中日喀则市最高,为20.00%(9/45);其次是拉萨市,为16.67%(5/30);林芝市为15.56%(7/45)、那曲市为8.89%(4/45)、阿里地区为4.44%(2/45)、昌都市为4.44%(2/45)、山南市为2.22%(1/45)。日喀则市和林芝市IBR抗体阳性率与昌都市、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拉萨市与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地市间IBR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喀则市IBR血清抗原阳性率与阿里地区、昌都市和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拉萨市牦牛IBR血清抗原阳性率与山南市差异显著(P0.05)。说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已经感染西藏牦牛群,且在流行和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日喀则市、林芝市、拉萨市相比其他地区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9.
胃肠道健康发育是影响犊牛生长及其潜在生产性能发挥的关键。研究报道,短链脂肪酸(SCFA)和胃肠道微生物可促进幼龄动物胃肠道健康发育,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新生犊牛胃肠道发育不健全,胃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及丰度均较低,内源性产生的代谢产物SCFA较少。现有文献表明,SCFA具有通过影响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的定植、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及提高肠道抗炎能力,进而促进犊牛胃肠道健康发育的功能。本文拟从胃肠道上皮和微生物2个层次来探究并综述外源添加SCFA促进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断奶前犊牛胃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影响及机理,为犊牛健康培育与科学饲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0.
文章旨在研究拟通过测定引进奶牛进入高原后疾病发生率、生产性能发挥情况及血液主要生理指标变化,继而综合评价引进奶牛高原适应性。试验选取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两个品种奶牛均分为高山病发病组、生理指标组、生产性能组,每组均包含对照组和试验组。结果表明,高山发病组:引入一年后,荷斯坦奶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26.5%,娟姗牛因高山病死亡率为8%,娟姗牛高山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荷斯坦奶牛,且氧气浓度与高山病发病率密切相关;生理指标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1年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极显著提高(P <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提高(P <0.05),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极显著降低(P <0.01),此外呼吸、脉搏均有提高;生产性能组:与奶牛引入前组(Before introduction,BID组)相比,奶牛引入前组(After introduction,AID组)娟姗牛和荷斯坦奶牛进入高原后,产奶量、体细胞数极显著降低(P <0.01),乳蛋白率显著降低(P <0.05),此外犊牛初生重较低,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引进奶牛无论是疾病抵抗还是生产性能发挥方面均未表现出对高原环境的长期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