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蜕皮是脊尾白虾等甲壳类生物的一种特殊生活史,在前期克隆获得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基因在脊尾白虾蜕皮后不同组织和不同时间点(0、1、5、10、15min)的表达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蜕皮后鳃组织中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在蜕皮后1min,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开始升高,至1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该结果显示,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脊尾白虾蜕皮时的行为学特征一致,说明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
研究不同浓度磺胺二甲嘧啶(sulfadimidine,SM2)对脊尾白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组(158、500μg/L)CAT和GHS-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高浓度组(1 580、5 000μg/L)在15 d时被显著抑制。500μg/L浓度组SOD活性在3 d时显著诱导(3.58倍);1 580、5 000μg/L浓度组在3 d时被显著诱导(2.68、3.22倍),在15 d时被显著抑制。低浓度组(50、158、500μg/L)MDA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1 580、5 000μg/L浓度组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d时达到最大值(3.77、3.96倍)。提示GSH-Px、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对磺胺二甲嘧啶感应敏感,均可作为磺胺二甲嘧啶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63.
为比较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18S rRNA和β-actin基因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作内参基因的优劣,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X893516),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ative real-time PCR,qPT-PCR)技术,检测3种基因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及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表达量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参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GAPDH基因全长1514 bp,开放读码框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GAPDH蛋白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NAD~+结合功能域(NAD binding domain)和行使糖运输和代谢的催化功能域。分析qRT-PCR结果并结合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 3种软件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3种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由高到低依次为18S r RNA、GAPDH、β-actin。因此,在脊尾白虾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后时间点的定量分析中,选取单内参基因时,推荐使用18S rRNA为内参基因,双内参时推荐18S rRNA和GAPDH,而18S rRNA、β-actin和GAPDH在其他生理条件下作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感染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感染EHP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染虾与健康虾肠道菌群差异较大,且其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虾。研究发现,病虾中归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脱硫弧菌科(Desulfovibrion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未分类蓝细菌科(unidentified Cyanobacteria)、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和未分类α变形菌科(unidentified Alph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而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及噬几丁质杆菌科(Chitinophagaceae)细菌在健康虾中占据优势地位。EHP侵蚀导致感染虾肠道内潜在致病菌显著增加(P<0.05),增加了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此外,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发现感染虾肠道菌群主要用于新陈代谢,从而抵抗EHP侵染,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健康虾肠道菌群则多用于个体生长与环境信息处理,进而保证生长与存活。本研究从虾肠道菌群结构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究了EHP感染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EHP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卤虫(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搭配投喂对脊尾白虾幼体的存活率(SR)、变态发育和消化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卤虫组的幼体变态发育速度最快,14 d内全部变态为仔虾,其他3组则需要15 d;单一卤虫组、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幼体变态为仔虾时的SR分别为84.33%、84.67%和83.00%,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混合饵料组的幼体在Z5~P阶段大量死亡,变态为仔虾时的SR为35.67%。单一卤虫组投喂的脊尾白虾幼体的胃蛋白酶(1.94 U/mg prot)、脂肪酶(2.35 U/mg prot)和α-淀粉酶(0.13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高,牟氏角毛藻+轮虫+卤虫组的胃蛋白酶(0.08 U/mg prot)、脂肪酶(0.91 U/mg prot)和α-淀粉酶(0.08 U/mg prot)活力在4个组中最低;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和轮虫+卤虫组的α-淀粉酶活力均为0.12 U/mg prot,而轮虫+卤虫组幼体的脂肪酶(1.78 U/mg prot)和胃蛋白酶(0.39 U/mg prot)比牟氏角毛藻+卤虫组分别高0.35和0.04 U/mg prot。研究表明,在脊尾白虾育苗过程中,投喂卤虫无节幼体(3~5 ind./mL),能提高幼体SR和加快变态发育速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牟氏角毛藻可减缓养殖水体恶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66.
重金属能够在水产品中富集,导致水产品大量死亡,有些则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海洋水产品样品中常见的重金属检测方法有原子光谱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另外利用发光细菌检测海洋水产品中的重金属离子近年来也引起广泛的关注。该文通过将不同的海洋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为进行水产品中重金属检测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7.
为研究淫羊藿多糖脂质体(EPSL)增强免疫的作用机理,采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EPSL对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IL-2、IL-4和IFN-γ mRNA表达的影响,以淫羊藿多糖(EPS)作为对照.结果表明,EPSL在体外可以显著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在31.250和3.906 μg·mL-1时,无论是单独作用还是协同PHA作用效果都显著优于EPS;EPSL可提高淋巴细胞IL-2、IL-4和IFN-γ mRNA的表达,其中在62.500和31.250 μg·mL-1时,EPSL对3种细胞因子的诱生作用显著强于EPS,EPSL在62.500 μg·mL-1时的作用最强,在31.250 μg·mL-1时次之,并与剂量呈正相关.EPS经过脂质体包封后其提高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mRNA表达的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8.
为解决乌海及周边地区造林树种单一,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的问题,乌达区苗圃从1998年开始进行国槐育苗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国槐引种育苗生长良好,不枯捎,抗病虫害,可以在内蒙西部干旱地区育苗造林.  相似文献   
69.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RNA-seq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较高经济价值的虾蟹类动物研究中,从分子水平剖析虾蟹类生命周期中相关基因的调控功能和遗传信息。本文综述了对虾蟹类动物转录组研究现状,包括虾蟹类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育、环境胁迫、免疫应答、营养代谢和分子标记开发等,分析了RNA-seq技术在虾蟹类研究中面临的局限与挑战,以期为更深入开展虾蟹类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