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简要介绍科技革命在昆虫学领域中的表现和影响。通过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重组微生物、昆虫细胞培养以及信息技术在昆虫学中的应用及影响,说明现代科技革命给昆虫学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2.
甘薯毁灭性病毒病害(SPVD)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薯病毒病害(Sweetpotato virus diseases,SPVD)是由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双重感染和协同互作引起的甘薯毁灭性病毒病。该病害自2012年在中国发现以来扩展迅速,2015年给广东省湛江市甘薯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加强甘薯病毒病的防控,降低其带来的损失,文章归纳了SPVD分布范围及危害,分别总结了SPFMV和SPCS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传播方式、主要的检测手段,认为发病严重地区可以从探明病毒株系种类切入、从SPCSV与SPFMV协生作用的分子机理深入,实现及时检测、及早预防和甘薯无毒化栽培。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广西桑园害虫及天敌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为广西桑园害虫综合防治及天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季节广西桑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Brilloui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对其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进行分析,并采用群落相似性系数分析一年四季群落的相似性。【结果】共采集桑园节肢动物17371头,鉴定为26种,隶属13目26科,其中植食性害虫18种,优势种为朱砂叶螨和桑粉虱;天敌昆虫5种,优势种为稻红瓢虫;蜘蛛2种,以狼蛛科为主;中性昆虫1种。多样性指数以春季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最小;群落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而优势度指数一年四季均较小,以春季最小;春季与夏、秋、冬季间的相似水平均极低(Rj=0.2329、0.0000、0.2077),夏季与秋季为中等相似(Rj=0.5461),夏季与冬季间为中等不相似(Rj=0.3322),秋冬季间为极不相似水平(Rj=0.1297)。【结论】广西桑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4.
为了明确为害葡萄的主要蓟马种类与发生规律,为今后葡萄生产中防治该虫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广西桂林、柳州、罗城和南宁等主要葡萄种植区代表点,于2013-2014年对葡萄上蓟马发生种类和规律进行了连续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广西葡萄上共有7种蓟马,隶属于锯尾亚目(Terebrantia)蓟马科(Thripidae)2属6种和管尾亚目(Tubulifera)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1属1种。其中在桂林,柳州和南宁鲜食葡萄上优势种为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和杜鹃蓟马(Thrips andrewsi Bagnall),罗城毛葡萄上为华简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在这7种蓟马中,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在葡萄嫩梢叶上终年可见,其他种类蓟马仅在葡萄花期为害,花期过后很难见到。葡萄上蓟马种类和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为今后该类害虫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16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进一步明确现有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效果。在大田中,以喷雾施药法对16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7d后,对稻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氟虫睛,达96.6%,最差的是啶虫脒,仅24.9%。16个杀虫剂中防治效果≥90%的有氟虫腈、吡虫啉、噻嗪酮及辛硫磷4种;防治效果达80%~90%的有仲丁威、毒死蜱和异丙威3种;防治效果为70%~80%的有5种,防治效果在60%~70%的及防治效果<60%的各有2种。因此,目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为害的杀虫剂仍然是吡虫啉、噻嗪酮、仲丁威EC和异丙威,以及氟虫腈、毒死蜱及辛硫磷。  相似文献   
56.
调查了冬季甘蓝菜地结苞前期、中期、后期节肢动物种群,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以及物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采用群落相似度指数对不同时期的群落相似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有节肢动物16种,分属7目15科,其中植食性害虫10种,天敌昆虫3种,蜘蛛1种。多样性指数结苞前期>中期>后期,群落均匀度指数与物种优势度在结苞前期均为最高,与中后期相比均差异显著。结苞前期与中期、后期的群落相似度均为中等相似,而中期与后期相比极相似。  相似文献   
57.
为进一步明确吡虫啉对水稻稻飞虱的效果。在大田中,以喷雾施药法对44个不同企业生产的吡虫啉进行了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用吡虫啉25g/hm^2(有效含量)7d后,对稻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可达96.03%,最差的防效仅12.67%。44个吡虫啉制剂中防治效果≥90%的有10个,防治效果达80%~90%的有15个,防治效果为70%~80%的有9个,防治效果在60%~70%的有4个,防治效果〈60%的有5个。因此,在稻飞虱发生程度中等的年份,用吡虫啉还是可以有效控制其为害的。  相似文献   
58.
[目的]明确扶桑绵粉蚧在广西的发生为害现状,为扶桑绵粉蚧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市级地图,从各市区及其主要区(县)随机选取5个有朱槿绿化带的调查点,在每个调查点的朱槿绿化带中采用等距取样法选取5个1 m×10 m的样方,以目测法调查每个样方中朱槿上扶桑绵粉蚧的数量及为害程度.[结果]广西境内14个市215个调查点中有117个调查点未发现扶桑绵粉蚧,为害等级为1、2、3和4级的调查点分别有25、35、27和11个.14个市中,除桂林市未发现扶桑绵粉蚧外,其余13个城市均有分布,崇左、防城港、梧州和北海市受害最严重,其中崇左市朱槿受侵染率高达92.9%,平均虫口量达2534.6头/株;防城港市朱槿受侵染率为83.5%,平均虫口量为2976.2头/株;河池市是除桂林市外侵染率最低的城市,侵染率为5.6%,平均虫口量为27.6头/株.在所有的调查点中,虫量较多、为害严重的发生地大多为菜市场和住宅小区附近的朱槿绿化带.[结论]扶桑绵粉蚧已在广西多个城市成功定殖、扩散蔓延,并在崇左和防城港市呈暴发成灾的趋势.为避免扶桑绵粉蚧进一步传播和为害,应加强朱槿苗木管理,切断传染源,并加强疫区监测,及时防控,避免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59.
肉甘薯新品种广紫薯1号空间诱变改良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超亲的高淀粉或高秽素嚎的甘薯新品种甘薯品种广紫薯1号5个不同世代组培材料,于2006年9月9~24日搭载中国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进行空间诱变处理.2008年田间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经空间诱变处理,大中薯率显著提高,薯块有显著的增产趋势,特别是航1与航4两个株系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或显著,而其它主要经济性状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60.
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块根中具有高含量的淀粉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甘薯育种中,杂交育种为其主要育种途径,但因甘薯种内及种间存在较高程度杂交不亲和性,对甘薯育种亲本的选择及种质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限制。为了克服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国内外学者针对不亲和性机理及克服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甘薯种内不孕群的划分、甘薯种内和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生理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克服试剂的筛选、体细胞杂交对甘薯种内及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等。主要从以上各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甘薯杂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