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6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林业   394篇
农学   346篇
基础科学   211篇
  463篇
综合类   2464篇
农作物   404篇
水产渔业   302篇
畜牧兽医   717篇
园艺   351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418篇
  2009年   414篇
  2008年   398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盐胁迫下栽培大豆黑农40不同器官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畅  关旸 《大豆科学》2007,26(3):343-346,354
通过对盐胁迫下栽培大豆黑农40的根、茎、叶等不同器官中主要的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与分析,探讨了大豆耐盐性的机理.结果表明,黑农40叶片中的SOD、POD和APX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根部和茎部.叶片中的POD和APX在高盐胁迫下的应答反应都比在低盐时快速.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引起根、茎、叶中的SOD和POD活性发生明显的下降,在高盐胁迫下这种下降比在低盐时更为急剧.  相似文献   
82.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83.
周冠武 《国际木业》2007,37(10):33-33
200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地区的林产品市场略有上升,并继续保持创纪录的消费水平。然而,根据最近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粮农组织(UNECE/FAO)林产品2006-2007年度市场回顾报道,3个亚区之间远未保持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84.
旨在评价不同剂量伊曲康唑-环糊精制剂通过皮下注射途径对健康比格犬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影响.选用体重±10 kg的健康纯种比格犬32只,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建立稳定的生活制度.分别按照0.25 mg/kg、0.75 mg/kg和1.25 mg/kg剂量,皮下注射伊曲康唑制剂,3日1次,连续7次,对照组注射生理...  相似文献   
85.
【目的】剑麻是我国重要的麻类作物,在广东湛江地区剑麻上发生一种叶斑病,导致剑麻叶片大面积坏死,严重影响产量。明确剑麻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防治药剂,以期对该病进行有效防治。【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经科赫氏法则验证后得到病原菌的纯培养,结合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从广东湛江剑麻产区分离得到叶斑病致病菌,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深褐色,中间有一条中横隔隔开,形似双胞结合在一起,ITS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其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同源性达到99%以上。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7种药剂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百菌清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000132μg/m L。【结论】广东湛江地区发生的剑麻叶斑病初步鉴定为由可可毛色二孢真菌引起,该病原菌对百菌清、己唑醇、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吡菌酰胺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敏感。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 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  相似文献   
87.
我国内陆水域渔业是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多种问题,如增殖品种不合理,不重视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8.
本文主要研究了花[鱼骨]的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经过实验摸清了花的性成熟年龄和成熟最小型,性腺的发育状况,花的繁殖力、产卵时间和水温、雌雄鉴别等;比较了不同催产药物对花的催产效果,2008年催产率达100%,受精率95.3%,孵化率95%,获鱼苗14.12万尾。  相似文献   
89.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