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9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林业   740篇
农学   731篇
基础科学   716篇
  1206篇
综合类   3896篇
农作物   572篇
水产渔业   390篇
畜牧兽医   1917篇
园艺   674篇
植物保护   515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475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492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600篇
  2012年   743篇
  2011年   790篇
  2010年   750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595篇
  2007年   571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9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8篇
  1968年   4篇
  1966年   4篇
  19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准确测试土壤水分扩散率是研究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关键之一.针对水平吸渗法测试土壤水分扩散率易受边界效应影响的问题,该研究构建解析-修正法,以提高测试结果的精度.假设第一类边界条件下,一维水平入渗Richards方程解的形式与其对应线性化方程的解析解相似,结合常数变易法,推导了一维水平入渗Richards方程的近似解析解....  相似文献   
132.
选取一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 H. Chen]作试验材料,通过连续 2年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硫酸钾(K2SO4)和氯化钾(KCl)及不同施钾(K2O)水平(0、337.5、675、1012.5 kg/hm2)对三七生长发育、养分吸收、钾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 K 2SO4和 KCl可促进三七株高、叶长、叶宽、茎粗和生物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了三七产量( P.0.05),增幅 7.21%~27.33%,以施用 K 2SO4 675 kg/hm2处理(KS 2)产量最高。施用 K 2SO4和 KCl增加了三七地上部、根部氮、磷、钾累积量,三七地上部、根部氮、磷、钾累积量随施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钾肥农学效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钾量 675 kg/hm2时达到最高;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P.0.05)。施用 2种钾肥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三七根腐病的发病率,与 K 0相比,施用K2SO4和 KCl分别平均降低根腐病发病率 35.80%和 28.40%;各施钾处理中以 KS 2处理降低根腐病发病率幅度最大。施用 K 2SO4和 KCl均明显提高了三七皂苷 R1含量和人参皂苷 Rg1、Rd、Re、Rb1以及总皂苷含量,增幅分别为 21.74%~89.13%、21.65%~57.22%、21.88 %~68.75%、15.79%~68.42%、19.11%~ 49.68%和  相似文献   
133.
土壤藻结皮主要由土壤中的藻类和土壤颗粒胶结而形成,具备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防风固沙等优良的生态功能。为了研究土壤藻结皮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在河套平原盐碱地野外试验区分别接种了C. miniata HJ-01,C. miniata HJ-01和S. javanicum,C. miniata HJ-01和土著丝状混合藻,培植人工土壤藻结皮。结果表明:人工藻结皮发育45 d后,0—10 cm深度土壤中水分损失减弱,土壤pH值轻微下降,电导率降低57%(p<0.05),有效氮和有效磷增加(p<0.05); 0—5 cm深度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52.1%,20.7%,16.7%,41.7%(p<0.05)。因此,人工土壤藻结皮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相似文献   
134.
针对穴盘苗取投苗装置机械结构较复杂、取投苗易失败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蔬菜穴盘苗弧形展开式自动取投苗装置。通过对取投苗作业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整排取苗、弧形展开投苗的自动取投苗作业方式,对夹苗组件、导向槽、旋转接苗机构等进行设计,并确定各部件关键参数,搭建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执行单元的气动回路方案,并提出匹配延时函数。以辣椒穴盘苗为试验对象,以平均取投苗频率、供气压力、基质平均含水率为试验因素,以取投苗成功率、损伤率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并以较优参数组合进行重复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取投苗频率为90株/min、供气压力为0.4 MPa、基质平均含水率为30%时,取投苗成功率为94.05%,损伤率为1.19%,该研究可为自动取投苗装置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5.
为培育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将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NG1-65、NG1-92和NG1-95(A1B1)分别与可亲和的野生型单核菌株DG1-29(A2B2)杂交得到3株杂交菌株SGN1、SGN2和SGN3,通过栽培试验获得这3株双核体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孢子后通过涂布于选择培养基和镜检获得206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菌株,从中随机选取30株单核体菌株,通过单单杂交得到38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结果表明,这些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在不含尿嘧啶添加物的基本培养基中无法正常生长,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菌株,在添加尿嘧啶的PDAU培养基上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正常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营养缺陷型菌株开展金针菇杂交育种、菌种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6.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迁移学习的油茶病害图像识别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传统的植物病害图像识别准确率严重依赖于耗时费力的人工特征设计。该文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学习和特征表达能力来自动学习油茶病害特征,并借助迁移学习方法将Alex Net模型在Image Net图像数据集上学习得到的知识迁移到油茶病害识别任务。对油茶叶片图像进行阈值分割、旋转对齐、尺度缩放等预处理后,按照病害特征由人工分为藻斑病、软腐病、煤污病、黄化病和健康叶5个类别。每个类别各选取750幅图像组成样本集,从样本集中随机选择80%的样本用作训练集,剩余20%用作测试集。利用随机裁剪、旋转变换和透视变换对训练集进行数据扩充,以模拟图像采集的不同视角和减少网络模型的过拟合。在Tensor Flow深度学习框架下,基于数据扩充前后的样本集,对Alex Net进行全新学习和迁移学习。试验结果表明,迁移学习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的收敛速度和分类性能;数据扩充有助于增加数据的多样性,避免出现过拟合现象;在迁移学习和数据扩充方式下的分类准确率高达96.53%,对藻斑病、软腐病、煤污病、黄化病、健康叶5类病害的F1得分分别达到94.28%、94.67%、97.31%、98.34%和98.03%。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对平移、旋转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可为植物叶片病害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热激蛋白90家族(heat shock protein 90(HSP)family)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蛋白质,在分子伴侣功能、细胞循环调控、抗原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和豆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doui)热激蛋白9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Bx-hsp90、Bm-hsp90和Bd-hsp90,(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U013561、HMO34943和HM347331),其cDNA全长分别为2255、2193和2232bp,开放阅读框均为2127bp,编码708个氨基酸,5'端非编码区的长度分别为33、13和13bp,3'端非编码区的长度分别为95、53和92bp。其DNA全长分别为2440、2388和2407bp,包含3个内含子。三者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8.78%。进化分析表明,松材线虫、拟松材线虫、豆伞滑刃线虫与秀丽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三...  相似文献   
138.
利用1982-2010年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植被覆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山区NDVI值明显高于中部平原区。过去29a间,松花江流域植被NDVI稳定性较强,总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有明显的阶段性:1982-1990年植被NDVI持续增加;1991-1997年相对稳定,1997-2003年呈波动降低趋势,2003-2010年缓慢上升。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表明,松花江流域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而且植被NDVI变化受气温影响程度强于降水,针叶林是松花江流域受气温影响最大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9.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2个不同类型湖泊上覆水中TIC、DIC、TOC、DOC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分析和探讨了2个湖泊上覆水的水化学特征和TIC、DIC、TOC、DOC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制约机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湖泊的水化学特征均属蒸发-浓缩类型,湖泊水体离子组分特征受控于流域的蒸发-浓缩作用及蒸发盐岩的风化作用;岱海TIC、DIC、TOC、DO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3-1.16)×10^4、(0.78-0.90)×10^4、(0.07-0.63)×10^4、(0.07-0.48)×10^4 μmol·L^-1,乌梁素海TIC、DIC、TOC、DO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8-1.00)×10^4、(0.03-0.81)×10^4、(0.10-0.51)×10^4、(0.04-0.32)×10^4 μmol·L^-1,2个湖泊上覆水中TIC和DIC含量的差异性是湖泊富营养化类型、自然地理区划、水文地质背景及水量收支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岱海上覆水中DIC、TIC、DOC、TOC受N、P、Si等3种营养盐的共同影响,乌梁素海上覆水中DIC、TIC、DOC、TOC主要受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以富营养化类型不同的乌梁素海和岱海为对象,根据水域面积及生态类型进行采样及分析测试,开展了湖泊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与有机碳形态的相关性研究,对比分析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初步探讨了2个湖泊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pH及有机碳各形态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量介于5.59×10^8~32.46×10^8个·g^-1dw,平均16.36×10^8个·g^-1dw;岱海表层沉积物微生物量介于4.76×10^8~43.66×10^8个·g^-1dw,平均25.04×10^8个·g^-1dw;乌梁素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区东南部,岱海微生物量的高值区位于湖心区;2个湖泊沉积物柱芯中的微生物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沉积物微生物量与含水率、总氮和活性有机碳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