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7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579篇
林业   527篇
农学   334篇
基础科学   309篇
  591篇
综合类   3359篇
农作物   478篇
水产渔业   304篇
畜牧兽医   997篇
园艺   503篇
植物保护   31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49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569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灌区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林  单淑贞  王志良 《节水灌溉》2006,(6):39-41,44
运用DEA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同时对灌区绩效进行评价,不仅分析了各灌区规模效益,而且探讨了纯技术效益情况,找出了DEA无效的灌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为灌区的管理提供有一定理论基础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不同类型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类型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积累规律不同。中东部湿润区不同类型品种脂肪相对积累规律基本相似,从鼓粒盛期开始,脂肪含量随着鼓粒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成熟;蛋白质相对积累趋势不同,高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随鼓粒天数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成熟,或成熟时略降低;高产和高脂肪品种在鼓粒盛期蛋白质含量高(40%~42%),此后随着鼓粒天数的增加而降低直至成熟。中南部半湿润区,不同类型品种间脂肪和蛋白质相对积累趋势不同。高脂肪品种不同年份间脂肪和蛋白质相对积累趋势不一致。高蛋白品种不同年份、不同品种间脂肪和蛋白质相对积累规律一致,高蛋白品种脂肪相对积累随着鼓粒天数增加而降低,鼓粒盛期后10~20 d达到较低水平,脂肪含量为17%~19%,成熟时又明显回升;蛋白质相对积累随着鼓粒天数增加而增加,到鼓粒盛期后约10 d达到最大值45%,成熟时又明显降低。高产品种脂肪和蛋白质相对积累没有明显趋势。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总结了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介绍了"以花抑虫"、"以草制草"等茶园绿色防控新技术,以期为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4.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105.
一种大豆SNP分型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大豆基因组中分布广泛,SNP分型是大豆SNP遗传作图,关联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以Rhg4基因开发的5个SNP为例,介绍了一种大豆SNP分型的新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FLDAS-PCR).采用AS-PCR原理,针对某个SNP位点设计2条相差4-5bp的特异引物和1个公用引物,PCR产物约100bp或150bp,2种等位基因型PCR产物相差4-5bp,在2个特异引物3'端第3和4碱基位置分别人为引入错配碱基来提高PCR特异性,通过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纯合和杂合基因型检测出来.探讨了特异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Rhg4-1592扩增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可通过调整特异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优化扩增效果.FLDAS-PCR对18份种质分型结果与PCR产物克隆测序法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FLDAS-PCR法是一种简便、快捷、新型的大豆SNP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7.
工业大麻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上被广泛种植,在纺织、油用、建材、保健和医药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水培工厂化生产是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关于适合工业大麻生长的专用水培营养液配方及浓度尚未报道.为获得适合工业大麻生长的专用水培营养液配方,利用标准霍格兰营养液(1 H)和根据工业大麻需肥规律自主设计的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安徽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早播小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截至8月25日全省16市全部见虫。2019年10月22日,淮南市寿县窑口镇早播小麦田发现疑似该虫为害,经鉴定,确认为草地贪夜蛾。调查发现,全田均可见该虫为害状,百株被害率最高达84.21%,每平方米最高虫量43头。调查提示,入侵安徽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可取食为害小麦,应加强其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0.
针对大量化肥长期施用对马铃薯田土壤造成的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利用根际益生菌(PGPR)制成生物有机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对照,CK)以及分别施化肥(CF)、普通有机肥(OF)和5种生物有机肥(BOF1,BOF2,BOF3,BOF4和BOF5)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成熟期,5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平均比CF及OF高52%和37%,微生物量碳比CF和OF处理平均增加了30%,其中以BOF3效果最明显,比其它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增加达3%~7%和2%~7%;且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相比CF和OF,5种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增幅为11%~114%;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265%和224%,块茎产量分别增加了16%和21%,根系活力和块茎产量的提高也以BOF3效果最明显,其根系活力比BOF5高出166%,其块茎产量比其它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增幅为5%~9%。说明生物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马铃薯的根际环境,进而提高了马铃薯的根系活力,增加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