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0篇
  免费   1330篇
  国内免费   2386篇
林业   1452篇
农学   1642篇
基础科学   1142篇
  2506篇
综合类   10306篇
农作物   1680篇
水产渔业   1022篇
畜牧兽医   3612篇
园艺   1445篇
植物保护   1129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463篇
  2022年   1021篇
  2021年   1164篇
  2020年   1006篇
  2019年   1042篇
  2018年   675篇
  2017年   1116篇
  2016年   830篇
  2015年   1134篇
  2014年   1098篇
  2013年   1266篇
  2012年   1887篇
  2011年   1865篇
  2010年   1774篇
  2009年   1518篇
  2008年   1579篇
  2007年   1383篇
  2006年   1097篇
  2005年   921篇
  2004年   560篇
  2003年   354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8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2 毫秒
71.
AIM: To explore the change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MAPKs in rat hippocampus neuron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METHODS: The morphology of hippocampus neuron after sleep derivation was observed by TUNEL and HE staining, the activity of ERK was assayed by β-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JNK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In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 (PSD) group,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in hippocampus was increased. The scores of ERK activity were 1 764.00±941.56.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the ERK activity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P<0.05). The JNK expression was 87.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some important evidences that the sleep deprivation could cause changes in MAPKs activity,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hippocampus neuron apoptosis.  相似文献   
72.
二丁酰环腺苷酸对猪胴体组成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皮下注射和饲料添加不同剂量dbcAMP进行饲养试验 ,研究其对肥育猪胴体组成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皮下注射 1.0mg/kg和饲料添加 2 0mg/kg对改善肥育猪的胴体组成和肉品质效果最好 ,眼肌面积分别提高31.99%和 36 .39% (P <0 .0 5 ) ;瘦肉率分别提高 12 .4 2 %和 11.94 % (P <0 .0 5 ) ;背膘厚分别降低 19.95 %和 2 0 .97%(P <0 .0 5 )。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 10 .87%和 16 .5 4 % (P <0 .0 5 )。  相似文献   
73.
从四川地区发病仔猪分离到3株病毒(SC1、SC2和SC3),电镜下可见病毒呈球形,有囊膜,病毒能在Marc-145细胞上生长并致细胞出现CPE,直径约55nm,核酸为RNA,不凝集猪、黄牛、犬、免、豚鼠、鸡、鸭、鹅的红细胞;pH值2,3,4,8,9,10处理30min和56℃处理60min病毒即失去对Marc-145细胞的感染能力。经病毒中和实验、特异性单克隆免疫荧光抗体和特异性RT-PER鉴定表明分离毒为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分离病毒素回归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美洲型PRRSV在四川的存在,利用分离毒制备的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4.
亚洲璃眼蜱唾液腺一新功能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B1是亚洲璃眼蜱雌成蜱唾液腺差异表达基因文库中的一个片段,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HaB1-GSP1和HaB1-GSP2,以唾液腺总RNA为模板,RACE法扩增获得HaB1的未知3′-末端。测定该末端序列,进行序列拼接,设计全长引物5-′CCAGTCCGAAGGAAGGGCG-3′和5-′TCTC-CGGGCACGTGAAGTGTC-3′。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扩增获得基因全长。经核查表明,该基因为一新基因(登录号AY803896)。  相似文献   
75.
随机抽取荷斯坦奶牛 472头 (1~ 11胎 )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乳用特征性状 (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 )的线性评定 ,以及隐性乳房炎与乳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乳区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171、0 10 3 0、0 0 681、0 0 180、-0 12 65 ,其中与楞角性、尻宽分别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与蹄角度达极显著 (P <0 0 1)的负相关。奶牛阳性率与楞角性、尻宽、尻角度、后肢侧视、蹄角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0 967、0 0 5 61、0 0 2 82、0 0 12 7和 -0 0 670 ,其中除与楞角性为显著水平 (P <0 0 5 )的正相关 (0 0 967)外 ,其余均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76.
对利川马的品种资源近几十年来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用地方品种资源受威胁的程度和群体的有效大小等指标分析了利川马资源的受威胁程度。结果表明:利川马存栏数量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利川马的有效群体大小正在逐渐下降,处于潜在威胁中,也正接近最低威胁;整体上看,体尺、体重近几年不断提高.利川马产驹教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7.
鹅新城疫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能感染多种禽类的传染病,国内许多学者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分子病毒学等领域有了较多的研究,现已确定该病毒是禽副粘病毒Ⅰ型即新城疫病毒的一个变种。本实验选择最近分离的2株鹅源新城疫病毒,采用已经发表的鸡新城疫病毒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鹅源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并将其克隆至载体上,然后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遗传距离的远近确定了鹅源新城疫病毒在NDV系统发育进化树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8.
苓桂术甘汤对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5日龄艾维茵肉鸡分成5组,一组在常温(21±1)℃下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N);其余4组在低温(11±1)℃下饲养以诱发腹水综合征,其中模型对照组(C)不给任何药物,维生素组(V)饮水中添加VC(0.5 g/L)和VE(0.1 g/L),2个试验组(T1和T2)分别给予不同剂量(0.4和0.8 mL/kg bw)的苓桂术甘汤。结果显示,C组的腹水发病率、腹水心脏指数(AHI)、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数、血红蛋白(Hb)及丙二醛(MDA)含量、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均显著高于N组;而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则显著降低;2个试验组及V组的上述检测指数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增强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具有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0.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