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08篇
  免费   1171篇
  国内免费   1803篇
林业   1245篇
农学   981篇
基础科学   798篇
  1773篇
综合类   8770篇
农作物   1306篇
水产渔业   926篇
畜牧兽医   2918篇
园艺   1462篇
植物保护   803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891篇
  2021年   869篇
  2020年   813篇
  2019年   764篇
  2018年   559篇
  2017年   899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985篇
  2014年   994篇
  2013年   1141篇
  2012年   1563篇
  2011年   1673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288篇
  2008年   1323篇
  2007年   1189篇
  2006年   931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85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6SS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是革兰阴性菌中常见的一种分泌系统,其效应蛋白Hcp2b作用机制迄今仍未明晰。本研究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 Hcp2b蛋白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Hcp2b蛋白在APEC感染鸡气管黏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采用Red重组方法以质粒pKD3为模板构建hcp2b缺失株,pSTV-28质粒连接hcp2b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载体,导入感受态Δhcp2b菌株构建回复株,并对Δhcp2b菌株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7日龄雏鸡气管感染hcp2b缺失株及野生株,感染后12、24 h收集鸡气管黏膜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hcp2b缺失株及回复株构建成功,hcp2b基因缺失对菌株的生长性能无影响。hcp2b基因缺失株感染气管黏膜后,mRNA的表达谱发生变化,感染后12 h,有14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87个,下调57个);感染后24 h,有135个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上调差异基因79个,下调5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rotein processing in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信号通路。hcp2b基因缺失未影响APEC的生长特性,hcp2b基因缺失后影响雏鸡气管黏膜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IL-1β、IL-12b的表达均上调。该结果为APEC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2.
旨在探究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对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肌分化因子(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1,MyoD1)启动子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复苏了前期冻存的关岭牛成肌细胞,并进行培养,待其生长到对数生长期,再通过不同浓度的5-Aza-dC对牛成肌细胞进行处理,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结合高通量检测方法检测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利用qRT-PCR检测MyoD1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0.1 μmol·L-15-Aza-dC为最适浓度,该浓度下细胞抗凋亡因子Bcl的表达极显著降低(P<0.01),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极显著提高(P<0.01),促凋亡因子Caspase-9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周期因子Cyclin A2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细胞因子Cyclin B1、Cyclin D的表达无显著变化;检测空白组和试验组MyoD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发现,试验组甲基化水平极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而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5-Aza-dC能够通过改变Caspase-9、Bcl、Bax、Cyclin A2等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关岭牛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能够有效降低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P<0.01);极显著提高其mRNA的表达量(P<0.01)。低浓度的5-Aza-dC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及调控关岭牛MyoD1的甲基化水平来调控MyoD1的表达;同时推测,Myo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能够影响关岭牛成肌细胞的生长发育,可为遗传标记辅助关岭牛的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3.
1990年,甘肃省庆阳市开始引入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但目前尚不清楚2个品种在脂肪酸含量、肌肉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杂交改良效果。试验旨在分析两个绒山羊品种的产肉性能、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为绒山羊的杂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9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公羊各5只,测定其屠宰性能以及背最长肌、前腿肌和后腿肌处的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GR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低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其肌肉的平均亮度值、色度值、pH1和pH24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肌肉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高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肌内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在2个山羊品种的肌肉中均检测到11 种饱和脂肪酸(SFA,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和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为主)和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为主),子午岭黑山羊肉中的SFA、PUFA、n-3 PUFA、n-6 PUFA含量和PUFA/SFA值均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但MUFA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P<0.01)。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有更高的产肉力,但子午岭黑山羊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更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更符合人类健康膳食标准。  相似文献   
134.
禾草内生真菌对于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耐性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凋落物分解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紫花针茅为研究对象,比较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植株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重量及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及木质素∶N、纤维素∶N与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的变化,以期揭示内生真菌在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E+紫花针茅凋落物分解速率高于E-,具有更短的分解周期;随着时间的延长,紫花针茅凋落物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N由E+显著高于E-逐渐变为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纤维素含量、纤维素∶N和纤维素残留率则逐渐变为E+显著低于E-;另外,随着分解时间延长,E+和E-凋落物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全氮残留率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后期E+显著低于E-。因此,内生真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紫花针茅凋落物全氮、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35.
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奇  高琪  马自强  王楠  王明玥  彭杰 《草地学报》2021,29(5):1014-1024
监测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分析阿拉尔垦区1990—2019年近30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9年,阿拉尔垦区平均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高和极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差异显著,分别增加了674 km2和1 147 km2;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时段性和区域性差异,时段上,2005—2010年垦区西北部开始出现植被,以中覆盖类型为主,区域上,垦区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增加趋势最显著;近30年,垦区植被覆盖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转移;气候对阿拉尔垦区植被覆盖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在未来发展中应注重保护自然植被,有计划地开垦土地,合理调整垦区农业结构,科学分配水权,保证垦区生态用水,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6.
为探究高寒区施氮对垂穗披碱草饲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建植第二年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处理:即纯氮N0(0 kg·hm-2),N10(100 kg·hm-2),N15(150 kg·hm-2),N20(200 kg·hm-2),N25(250 kg·hm-2),N30(300 kg·hm-2)处理,旨在确定高寒区垂穗披碱草刈割型草地的合理施氮量。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提高了垂穗披碱草的生产性能,显著增加了垂穗披碱草的分蘖数、株高和干草产量,其中干草产量较不施氮处理的平均增幅为48.34%;并且施氮处理能够改善垂穗披碱草的营养品质,显著提高了其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Ether extract,EE)、淀粉含量,其中粗蛋白含量较不施氮处理的平均增幅为49.67%。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纤维(Crude fiber,CF)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一定的施氮处理(N10,N15,N20,N25)显著降低杂草的株高和密度,在N25处理下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芸香叶唐松草(Thalictrum rutifolium)和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 L.)的密度较不施肥处理分别降低了27.52%,57.69%和35.21%,施氮处理能够有效抑制非播种草种的生长。综合分析得出,在果洛高寒区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垂穗披碱草的产草量和品质最优,且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37.
呼伦贝尔草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该地区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探究牧草补播时间及补播比例对呼伦贝尔退化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该地区退化草地修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 Tzve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幼苗数、高度、生物量等群落指标,并综合评价补播效果,结果表明:夏播羊草和黄花苜蓿幼苗数量显著高于春播和秋播(P<0.05),夏播和秋播植物群落总生物量呈增加趋势,春播则呈减少趋势;补播措施提高了退化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豆科和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呈增加趋势,其他科植物呈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夏季补播羊草和黄花苜蓿以1∶3补播效果较好,而春播由于恢复时间短,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8.
种基盘是一种四周有一定硬度的圆柱状空心植物育苗装置.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基质粘结材料,设置7个浓度(0%,2%、4%、6%、8%、10%、12%,W/W),研究种基盘的抗压强度、保水特性及根系扩展特性.结果 表明:低含水率时,水泥含量越高,基盘抗压强度越高,10%和12%水泥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水泥基质配方的饱和含水量呈降低的趋势,蒸发失水比呈升高的趋势.水泥含量在10%、12%时,种基盘外壁强度大,中心孔内的根系长度比例高于孔外根系的长度比例,其他处理下,孔外的根系长度比例均高于孔内;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种基盘中心孔内及孔外根系总长度逐渐降低,总根中不同径级的根系长占总根长的比例为细根远大于中根及粗根.综合硅酸盐水泥处理下种基盘的抗压强度、保水特性及根系扩展特性,水泥含量为2%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9.
目录     
为了表达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截短HSP70基因编码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本研究扩增牛环形泰勒虫HSP70目的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pMD18-T-HSP70,选取其他种的同源HSP70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70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结构、信号肽、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对重组蛋白HSP70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70,筛选诱导表达条件,镍柱纯化重组蛋白及检测反应原性。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HSP70蛋白序列与小泰勒虫的序列同源性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理论等电点(pI)为5.61,属于酸性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及信号肽;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SP70包含32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该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转角、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分别占39.18%、8.51%、30.41%和21.91%。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结果显示,与HSP70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为HSP90家族成员,另外还有伴侣蛋白GrpE同系物,预示着HSP70可能在细胞内与HSP90形成复合体发挥作用。本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大小约为48 ku的融合蛋白,以0.6 mmol/L IPTG于37 ℃诱导5 h,蛋白表达较好;点状印迹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被自然感染的牛环形泰勒虫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牛环形泰勒虫HSP70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0.
产犊间隔(calving internal,CI)又称胎间距,即两次产犊间的时间间隔,能够综合反映奶牛发情、配种、妊娠和产犊等繁殖性能,是衡量奶牛繁殖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产犊数量的重要因素,对奶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最新研究显示,适宜产犊间隔与牛群泌乳能力相关,泌乳能力越高,适宜产犊间隔应越长。但是,即使中国规模化牛场产奶量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中国大多数牧场还在追求更短的产犊间隔。为此,作者对影响荷斯坦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简要阐述了产犊间隔对牛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养殖确定适宜产犊间隔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