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8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龙井茶和轻发酵铁观音,分成消除温差处理和未消除温差处理设置3个不同的温度进行低温贮藏,在贮藏2个月、4个月、6个月时取出冷藏环境进行处理,在2个月、4个月时茶叶经处理后再包装密封继续低温贮藏;6个月时茶叶经处理后再包装密封待测;随后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贮藏环境下取出茶叶到自然环境时,消除茶叶温差措施对保持龙井茶和轻发酵铁观音的品质,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商粱七号高粱新杂交种是利用824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自育恢复系商恢六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经过两年新组合观察试验,两年华北夏播生态区高粱预备区域试验,产量均居第二位,2009—2010年参加两年的华北夏播生态区高粱区域试验,产量居该试验的第二位;该杂交种淀粉含量高达74.2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74.19%,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浙江省遂昌县是茶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县茶叶产量8488吨,产值5.09亿元,其中扁形绿茶占了30%以上。目前,遂昌扁形绿茶基本采用机械化制作,尤以长板式扁茶炒制机为主。针对遂昌扁形绿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售价差异显著等状况,作者从市场上收集了5款不同类型的扁形茶炒制机,结合遂昌扁茶常规工艺技术参数,探讨了采用不同扁茶炒制机制作遂昌绿茶的工效高低和品质特色,拟为遂昌扁茶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设施繁育茶苗适宜光照强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强分别为自然光的8%、15%、35%、42%、50%及75%)生长的茶树扦插苗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扦插苗的光合速率(Pn)、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Y)均在自然光强的75%时达到最大值; 叶绿素含量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a/b则随光强增加而增加; 新生物量与最大光合速率一致,在自然光强的75%时达到最大值; 其植株生根率、出现愈伤组织的比率、根条比及根生物量比(RMR)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死亡率、SLA及LAR随光强的增加而降低。根据实验结果,适当提高大棚透光率及在阴天对大棚中的茶苗进行加光处理,对快速繁育茶苗有利。  相似文献   
6.
深入农村、走近农民,开展基层社会实践活动是增强青年干部“三农”感情,提高农业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为响应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关于开展‘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2009年三夏,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团支部组织部分青年干部赴江苏省农村开展了第一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跟随农机生产企业跨区作业售后服务队,零距离走近农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在火热的跨区作业大军中亲临现场、亲身体验、学习调研。  相似文献   
7.
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色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海波  李莉  张委 《茶叶》2003,29(1):25-27
本实验以一芽一叶的四川小叶种为原料,对现行的不同名优茶加工工艺的三个阶段中,温度对色泽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合色泽变化的原理,阐明了色泽变化最有利的加工温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9.
以一芽一叶的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设定6个微波杀青的时间梯度(0、30、60、90、120、150 s),按时间点取样,测定在制品的含水率、容重、色差Lab值、长度、宽度等,研究微波杀青时间对茶在制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杀青的进行,在制品的含水率在前90 s匀速缓慢下降,而后急速下降,容重在微波30 s后显著下降;茶在制品的平均相对长度差、相对宽度差和面积差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微波60~90 s时相对最小;在制品色差L值、|a|值、b值随着微波杀青的进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微波前90 s均较鲜叶有显著提升,而后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微波杀青时间和含水率均对L值、|a|值、b值、相对长度差等呈显著影响,总体上看以微波杀青60~90 s最有利于获得较优的外形属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