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44篇
园艺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乌龙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茶叶香气进行系统的大量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由于微量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的日臻完善,给茶叶香气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截至1983年为止,茶叶中发现和业经鉴定过的香气物质共计352种,其中鲜叶中存在59种,绿茶132种,红茶293种(李名君,1984)。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以抗寒力不同的五个品种为试材,应用电导法测定茶树不同品种在低温冷冻处理后的伤害率。结果证明:电导率测定方法简单,品种间差异较大,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茶树品种抗寒力鉴定的粗筛手段。并初步探明电导法在茶树抗寒力的鉴定中,处理温度应在-10℃或-10℃以下。  相似文献   
63.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茶叶中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冲泡时间对茶叶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亦随之增加。温润泡是指在冲泡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沸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温润泡对茶叶感官品质产生影响。本试验以茉莉毛峰、茉莉春螺、白牡丹、铁观音、肉桂、政和工夫红茶等不同茶类为试验材料,探讨温润泡(短时冲泡)对不同茶类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期为不同茶类的泡饮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棪和肉桂4个品种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和角鲨烯含量等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茶籽成熟程度提高,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含水率呈下降趋势;茶籽的含油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率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4个品种茶籽的平均含油率为24.24%;维生素E含量均出现"双波峰"增长趋势,并在后期快速增加至最大值,其中福云6号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到1 060.29μg/g;角鲨烯含量呈现成熟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其中肉桂的角鲨烯含量为161.42μg/g。在茶籽成熟过程中,棕榈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而硬脂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则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0.43%、45.98%、52.62%和52.98%;亚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整体呈现成熟前期降低、中期增加、后期再降低的趋势,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亚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1.65%、27.36%、24.66%和24.07%。  相似文献   
65.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黄棪和肉桂4个品种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和角鲨烯含量等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茶籽成熟程度提高,其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含水率呈下降趋势;茶籽的含油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率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4个品种茶籽的平均含油率为24.24%;维生素E含量均出现"双波峰"增长趋势,并在后期快速增加至最大值,其中福云6号的维生素E含量最高达到1 060.29μg/g;角鲨烯含量呈现成熟前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其中肉桂的角鲨烯含量为161.42μg/g。在茶籽成熟过程中,棕榈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而硬脂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则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0.43%、45.98%、52.62%和52.98%;亚油酸的相对质量分数整体呈现成熟前期降低、中期增加、后期再降低的趋势,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肉桂和黄棪成熟茶籽的油脂中亚油酸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31.65%、27.36%、24.66%和24.07%。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与其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动态表达,为优化白茶的萎凋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萎凋阶段的白茶为原料,分别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n)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变化,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茶萎凋过程中与儿茶素物质代谢合成相关基因(PAL、C4H、CHS、CHI、F3'5'H、FYH、F3H、DFR、LAR、ANS、ANR和UGG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儿茶素组分中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萎凋历时32h出现最大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CHI、F3H、F3'H、F35'H、DFR、LAR、ANR和UGG丁均在萎凋历时32 b呈上调表达,CH基因则随萎凋历时的增加呈下调表达趋势,ANS基因表达在整个萎凋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萎凋历时16 h达最大值.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具有调控儿茶素生物合成的作用.[结论]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F3H、FYH、DFR、LAR、ANR的表达与儿茶素组分单体EC、GC、EGC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其最大值均出现在萎凋历时32 h,因此在制茶时可适当缩短萎凋时长,以提高白茶品质.  相似文献   
67.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Pestalotiopsis属的P.theae和P.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相似文献   
68.
以双瓣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萜类合成酶基因(JsTPS)的全长cDNA,该cDNA全长为1 884 bp,其中ORF为1 491 bp,编码496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56 989.7 D,与原核表达结果一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TPS2具有75%的同源性,同属于α-Farnesene synthase分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sTPS在茉莉花开放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表达量在未开放时(18:00)最低,在半开放时(22:00)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9.
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利用电子鼻等手段,通过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上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的调查,初步明确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肉桂上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最大,铁观音上的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和肉桂新梢颜色为黄绿色,黄棪呈浅绿,毛蟹和本山均为深绿色,铁观音新梢呈紫绿色。7个品种健康芽叶挥发物的总体特征不同,可分为3类:铁观音、福云6号、毛蟹和福鼎大白茶差别较小,聚为一类;肉桂和本山距离较近,聚为一类;黄棪健康芽叶挥发物与其他2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茶小绿叶蝉危害后各品种挥发物总体特征发生变化,除肉桂和毛蟹虫害诱导挥发物总体特征相近,其他品种虫害诱导挥发物差异明显。可见,肉桂和铁观音可以作为深入研究茶树抗叶蝉机制的材料;茶小绿叶蝉偏向于选择黄绿色芽叶的茶树品种,而对偏紫色芽叶的茶树品种选择性较弱;健康芽叶挥发物及虫害诱导挥发物的差异可能也是影响叶蝉选择寄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从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茶树上分离获得ZHG、WSX、WHG、FTG、ZTG、AHD、WRG、SLH等8株能侵染茶树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发现,SLH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其余7个菌株均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 fructicola为能侵染茶树的新记录种炭疽菌,将其ITS序列与寄主分别为油茶、茉莉和番石榴等木本植物的9株炭疽菌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来自茶树的7个C. fructicola菌株种内存在碱基突变或缺失,且与寄主为茶树、油茶、茉莉等植物的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