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烟草-晚稻两熟制下,选用27个水稻品种进行烟后稻品种筛选试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抗倒伏、产量、米质。结果表明:(1)深两优5814、早花占、五广占、金农丝苗生育期太长,不适宜作烟后稻种植;(2)五优308、天优雅占、泰香优井73、泰优390生育期适宜、抗倒性强,丰产性好,其中五优308、泰优390属早熟品种,播期适当推迟也可成熟;(3)不同熟期的品种产量构成上存在差异,中熟品种的产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正相关,早熟品种的产量与穗粒数和颖花量显著正相关;(4)米质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偏低,泰香优井73具有良好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综合分析,泰香优井73可作为优质烟后稻种植,同时要加强烟后优质稻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2.
为了明确不同直播方式对早晚兼用双季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常规早籼稻湘早籼45号和杂交晚籼稻泰优398为材料,进行早晚双季直播种植,比较人工撒直播(AS)和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直播(PHDD)对早晚兼用双季直播稻出苗、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AS相比,PHDD显著提高供试品种的出苗率,早晚季增幅分别为7.4%~14.2%和6.9%~8.0%;PHDD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周年产量,2个品种的增产幅度为3.23%~21.66%,其中湘早籼45号早晚2季增产均显著,泰优398为晚季增产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PHDD下供试品种的产量提高主要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有关;PHDD显著提高湘早籼45号早季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度以及泰优398晚季的垩白粒率,显著降低泰优398早季的整精米率及湘早籼45号晚季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PHDD显著提高泰优398晚季米粉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糊化温度。总体来说,PHDD有利于提高优质水稻品种周年产量,主要与穗粒数协调有关,增产途径因品种和季节而异,同时显著改善湘早籼45号早季加工品质及晚季外观品质,降低泰优398的早季加工品质及晚季外观品质,但改善其晚季蒸煮食味品质,PHDD下晚季直播稻稻米品质改善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南方双季直播籼稻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不同种植方式对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超级早稻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对双季超级早稻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高产管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管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以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产量较高,机插秧次之,免耕抛秧、机直播、撒直播较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的高低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较大.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条件下,水稻最高茎蘖数出现的时间早,生育前中期物质生产量大,单株根系干质量大,10 ~ 20 cm深层根系所占比例大,有效穗数较多;直播条件下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前期分蘖增长速度快,但分蘖下降的速度也较快,成穗率较低,有效穗少,全生育期物质生产量特别是生育前中期物质生产量较小,单株根系干质量小;机插和免耕抛秧条件下水稻前期分蘖增长慢,有效穗数不足.研究还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垩白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不同种植方式对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超级晚稻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对双季超级晚稻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高产管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管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以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产量较高,机插秧次之,免耕抛秧最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的高低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较大.高产管理条件下,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处理水稻茎蘖增长和下降较为平稳,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物质生产量大,单株根系干质量大,10~ 20 cm深层根系所占比例大;机插和免耕抛秧条件下水稻前期分蘖增长慢,物质生产量小,有效穗数较少.研究还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的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等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5.
以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为材料进行水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钼素营养对硝态氮(NO-3 N)和铵态氮(NH+4 N)营养液中培养的盐角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氮素形态营养液培养下,随着钼素水平的提高,盐角草肉质茎中硝酸还原酶(NR)和黄嘌呤脱氢酶(XDH)的活性增强,叶绿素含量、酰脲类物质(Ureides)含量升高,生物产量增加;3 μmol·L-1的钼素叶面喷施对盐角草肉质茎生长优于营养液添加钼素。不同氮素营养液培养下,盐角草生长有明显差异,NH+4 N营养液培养较NO3- N营养液培养的盐角草叶绿素含量高,XDH活性高,Ureides含量增加,但NR活性下降,生物产量减少。通过对海水灌溉NO3- N营养液培养的盐角草增施钼素,能提高NR和XDH活性,增加盐角草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56.
以甘蔗品种FN28为材料,首次克隆甘蔗ShSUT4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约为4.8 kb,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并包括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该基因5'侧翼序列长度约为1.8 kb。采用PLACE、PlantCAR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启动子的特定结构,如TATA-box、CAAT-box等,还含有一些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响应元件、MYB结合位点、ABRE响应元件等,表明甘蔗ShSUT4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光照、MYB和ABRE等的调控。  相似文献   
57.
优质早稻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抽样调查,对几个优质早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优势早稻的增产潜力较大;各品种增产的主攻方向不同,赣早籼48、99-06、早香玉以培育大穗作为主攻方向。各品种增产途径不同,在高产量水平下,以增粒为主,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中低产量水平下,以增穗为主、兼顾粒数。  相似文献   
58.
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表型、光合、灌浆等生理与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渍害是影响黑芝麻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鉴定黑芝麻种质资源苗期耐渍性,确定可靠的评价指标,为耐渍黑芝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2份黑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设置苗期渍水7 d处理,测定存活率、株高和根长等7个苗期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耐渍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将不同黑芝麻种质资源进行耐渍性综合评价及指标筛选。【结果】主成分分析法将7个指标简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能够包含全部信息的79.25%;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耐渍性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52份黑芝麻品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高度耐渍品种共5份,第二类为中度耐渍品种共39份,第三类为渍害敏感品种共8份。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为综合评价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各指标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芝麻苗期耐渍性预测模型,并从7个鉴定指标中筛选出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4个关键指标。【结论】都昌黑芝麻、鄱阳黑芝麻、多蒴黑芝麻、星子黑芝麻和17-50为高度耐渍品种。株高、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可...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双季直播条件下不同早晚稻搭配对生育特性、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3个早稻品种(柒两优2012、潭两优83、湘早籼45号),2个晚稻品种(甬优1538、泰优398)为试验材料,设置早籼晚粳(M1):柒两优2012—甬优1538;早籼晚籼(早晚兼用,M2):柒两优2012—柒两优2012;早籼晚籼(早晚不兼用,M3):潭两优83—泰优398,并以双季兼用常规籼稻湘早籼45号为对照(CK),分析不同早晚稻双季直播的周年生育期、群体质量、产量构成、周年产量、稻米品质与稻米淀粉RVA特征谱。结果表明,不同搭配模式的晚稻均安全齐穗,周年生育期以M1最长(222 d),较CK延长了16 d;周年总产量M1最高(14.82 t·hm-2),较CK增产1.56 t·hm-2,增产率为11.76%;其次是M2,周年总产量为14.29 t·hm-2,较CK增产1.03 t·hm-2,增产率为7.77%;M3周年总产量比CK增加了5.28%。对双季直播不同搭配模式的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特征分析表明,周年产量较高的搭配模式具有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孕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大,早晚稻穗大、结实率和日产量高等特点。M1、M2和M3的晚稻稻米品质及稻米淀粉RVA特征谱优于CK,而早稻无明显差异。总体而言,M1搭配模式在保证周年产量的前提下,稻米品质优于其他搭配。本研究结果可为双季稻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