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76篇
  6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7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选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 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部分双列杂交。通过对亲本、F1 和F2 代分别于2001 年和 2002 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同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单铃重和成铃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与早熟有关的诸性状,生育期、始花期、铃期和果枝始节4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霜前花率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上位效应,落叶株率以加性与加性互作上位性为主,落叶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与纤维品质有关的诸性状,2.5%跨长、比强度、伸长率3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同时还存在着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同时还研究了产量、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各性状之遗传和表型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
棉花纤维发育早期RNA-Seq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揭示棉花纤维发育早期基因表达变化情况,本研究以纤维长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陆海回交近交系NMGA-062(32.58 mm)和NMGA-105(27.06 mm)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对0、3 DPA(Days post anthesis)的胚珠及10 DPA的纤维进行RNA-Seq测序。六个文库进行拼接,共得到长度大于200 bp的Unigene 98464个,总长度约为88.2 Mb。对10 DPA的纤维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到1931个差异表达基因,1536个Unigene上调,395个Unigene下调。GO(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和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脂质转移活性(Lipid transport activity)分子功能组和脂质代谢通路(Lipid metabolism pathway),由此推测脂类相关基因可能在纤维伸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棉纤维发育10 DPA基因转录水平差异比较分析,为深入开展纤维伸长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为揭示棉花纤维伸长的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3.
陆地棉MADS-box基因GhMADS13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GhMADS13的功能,利用NCBI上提交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序列与提交序列的ORF (Open reading frame)的一致性为100%.qRT-PCR结果表明:棉花的各个组织中,GhMADS13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是表达量低的根的几百倍;花器官中GhMADS13在萼片、花瓣、雄蕊、心皮和胚珠中都有表达,表达量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其在胚珠中的表达量最高.将GhMADS13插入到pBI121载体上,构建了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浸花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2个转基因株系,分子检测和表型数据统计的结果表明GhMADS13的转录水平越高植株越矮小,角果的长度越短,种子的数目越少.根据GhMA DS13的qRT-PCR结果和异位表达分析,推测GhMADS13主要抑制胚珠的发育.  相似文献   
34.
棉花GhMADS29启动子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实验室克隆的GhMADS29(GeneBank登录号:JQ682642)基因的cDNA序列Blast搜索雷蒙德氏棉的基因组序列,根据Blast结果设计引物,克隆到起始密码子上游-19位开始的1316 bp的序列;利用PlantCARE启动子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其含有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和CAAT-box,并含有光、温、赤霉素、水杨酸、生长素等的响应元件.通过替换pBI121载体上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了GhMADS29启动子与GUS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其在14d幼苗的根和叶中都有表达,在萼片、花瓣、雌蕊、果瓣中也表达,而在雄蕊和种子中不表达.综上所述,我们推测GhMADS29可能与各种开花途径有关,与萼片、花瓣、雌蕊等花器官的发育有关,还可能与果实是否开裂有关.  相似文献   
35.
无膜棉对中国棉花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中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逐年上升,但随着地膜的长期使用,残膜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以2017年产量占国内棉花总产74.41%的新疆棉区为甚。新疆棉田内的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了330 kg/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污染严重的个别田块达到735 kg/hm~2,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原棉品质。无膜棉由于省去了地膜、铺膜揭膜和地膜回收等投入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杜绝残膜对原棉的污染,确保原棉品质和价格,保护棉田生态环境保障棉花稳产高产,是确保中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6.
棉花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棉花遗传育种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棉花育种新技术应用是我国棉花品种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根本和出发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6次品种更换,每次更换使棉花单产提高10%左右,纤维品质、抗病性和早熟性持续提高,中棉所12、16、19、29等代表性品种为我国棉花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棉花品种仍存在纤维品质、抗黄萎病等缺陷,该文就我国棉花遗传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7.
从陆地棉中克隆了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GhTFL1a和GhTFL1c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启动子预测和启动子活性研究。利用启动子分析软件PlantCARE预测得出,GhTFL1a启动子区域有脱落酸响应元件、干旱诱导的MYB结合位点和顶芽特异表达响应元件等;GhTFL1c启动子区域有乙烯响应元件、干旱诱导的MYB结合位点和水杨酸响应元件。因此,将pGhTFL1a和pGhTFL1c分别构建到启动子检测载体pBI121-GUS上形成融合表达载体,通过烟草瞬时转化检测得出这2个基因的启动子都具有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 GhTFL1a和GhTFL1c在光周期处理和不同材料的陆地棉(栽培种和半野生种)中表达模式呈相反趋势。GhTFL1a基因受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和盐胁迫诱导,而GhTFL1c可以响应赤霉素(gibberellin, GA)、SA和ABA胁迫。研究结果初步表明,GhTFL1a和GhTFL1c可能参与了植物逆境胁迫脱落酸和水杨酸响应的调控,为在棉花中进一步阐明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特早熟棉花新品种酒棉19号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概述了酒棉19号的亲本特点、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适宜区域,总结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9.
试验探讨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O基因)转化到棉花中影响转化和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5~7d 苗龄的无菌苗是做转化的最佳时期,以3D+ 2L处理的无菌苗效果好。下胚轴的形态学部位对转化的影响差异不大。菌株的活力状态是影响转化出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以菌株的培养时间为依据简便有效。试验还发现,培养基的固化程度不同,出愈率有很大差异,固化程度高,异常愈伤组织增多,正常愈伤组织的出愈率降低。这可能与其活性氧平衡被打破对细胞造成伤害有关。对坑性愈伤组织的筛选次数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40.
以从美国引进的早熟春播品种 B早为母本,与中棉所16 号抗病系杂交,成功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短季棉品种中棉所27 号。试验结果证明:中棉所27 号早熟性好,生育期108d;产量高,各类试验均居第一,霜前皮棉平均增产20% 以上;品质优良;具有多抗性和广阔的适应性。在选育过程中,应用生化测试和异地选育方法,加强早代选择,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