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由于农业集约化生产引起的非作物生境减少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减弱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显花植物可以为害虫天敌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本文综述了显花植物对天敌种群的促进作用及其在果园、蔬菜和粮食作物等害虫防治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对进一步利用显花植物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水稻害虫及其天敌在生境间迁移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实例的剖析研究,较全面地探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害虫及其天敌在生境间迁移的监测方法和有关原理。具体分析了不同采集、诱集和标记方法在稻田节肢动物迁移活动研究中的适用性、优点和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93.
我国进入WTO以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外伙入驻,建筑领域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来迎接这次挑战.  相似文献   
94.
MST—12型带锯锯齿强化自动堆焊机(150040)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研究所徐红星,卢成龙近年来,我国陆续从日本引进了多条制材生产线.在引进制材修锯设备中,也引进了带锯锯齿强化设备,MST—12型带锯锯齿强化自动堆焊机就是其中的一种。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  相似文献   
95.
一株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浙江长兴采集的银杏茎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编号为1028。本文对其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生测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菜豆炭疽病菌、葡萄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立枯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7%、48.3%、64.6%、36.5%、57.1%、23.0%。抑菌活性成分在80℃以下趋于稳定,pH为7~8时抑菌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96.
随着我国森林资源日趋匮乏,可供采伐的资源也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1年生主要农作物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利用的现实也日益突出,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非木材植物纤维原料,既解决了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木材利用资源,使其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97.
【目的】昆虫胰岛素信号途径能够介导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简称GSK-3或GSK3)调控体内糖原及海藻糖等糖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昆虫的各项生命活动。论文旨在探究糖原合成酶激酶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对糖原与海藻糖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首先,基于GSK-3的cDNA编码序列,利用ExPASy工具翻译GSK-3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及等电点(pI);然后利用SignaIP4.1Server对其信号肽进行分析。其次,以笔者实验室饲养的褐飞虱为研究对象,从4龄开始,每12 h取材,取至成虫48 h。利用Trizol法提取褐飞虱总RNA,根据反转录试剂盒合成第一链DNA,以18S作为内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褐飞虱GSK-3在不同龄期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然后利用RNAi技术,向褐飞虱体内显微注射双链RNA(dsRNA)抑制GSK-3,以注射dsGFP的褐飞虱作为对照组。注射后48 h利用qRT-PCR技术检测GSK-3的表达情况,确定抑制效果。另外,取注射后48 h虫体,分别测定褐飞虱体内海藻糖、葡萄糖、糖原含量及海藻糖酶(trehalase,TRE)活性变化。最后采用qRT-PCR检测胰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受体基因(insulin receptor,InR)、类胰岛素多肽基因(insulin-like peptides,Ilps)及海藻糖代谢途径TRE、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rehalose-6-phophate synthase,TPS)、糖原磷酸化酶基因(glycogen phosphorylase,GP)、糖原合成酶基因(glycogen synthase,GS)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GSK-3在胰岛素信号通路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褐飞虱GSK-3开放阅读框为1 914 bp,编码63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69.25 kD,等电点为9.15,为偏碱性蛋白,无信号肽结构,序列高度保守。发育表达模式结果显示GSK-3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不一致,5龄若虫蜕皮前后低表达。GSK-3的dsRNA注射后48 h,与对照组dsGFP相比,GSK-3表达极显著下降,表明RNA干扰效果明显。糖原含量和两类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而海藻糖含量显著上升,推测糖原和葡萄糖转化为海藻糖,作为其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qRT-PCR检测发现,当GSK-3表达抑制后48 h,TRE1-2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TRE1-1TRE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另外,2个TPS基因、GS以及GP的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2个InR基因和4个Ilps基因的表达同样被抑制,间接表明InR能够调控GSK-3的表达。【结论】褐飞虱GSK-3低表达后能够通过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及海藻糖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来调控糖原及海藻糖代谢。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探索褐飞虱等昆虫糖原合成酶激酶调控海藻糖及糖类物质平衡的潜在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8.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重要害虫,由于其难以在室内大规模饲养使得诸多研究受到限制。试验在已有可以完成世代的人工饲料的基础上分别配置了5种不同氮含量和糖含量的人工饲料,观察稻纵卷叶螟初孵、3龄和5龄幼虫对不同氮、糖含量的人工饲料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初孵幼虫较喜欢取食糖含量较高的人工饲料;氮含量饲料总体对初孵幼虫选择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接虫2 h后,饲料氮含量显著影响幼虫的选择性,其中0.92%氮含量饲料上的落虫数占总数的36%,接虫48 h后,氮含量为1.16%的饲料上落虫数明显高于其他饲料。糖含量对3龄幼虫落虫数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对于不同氮含量的人工饲料,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选择性显著受饲料含氮量的影响(P<0.001),倾向于1.53%氮含量饲料。5龄幼虫对糖含量较高(27.22%)的人工饲料有稍强的趋向性,而不同含氮量对其选择性无明显影响。总体而言,糖含量对稻纵卷叶螟的取食选择有重要影响,氮含量仅对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 d和11 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0.
在目前氮肥施用量依然偏多的大背景下,氮肥与转 Bt 基因水稻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稻田中非靶标节肢动物产生影响是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用0 kg/hm2、100 kg/hm2和250 kg/hm23个氮肥水平处理的转 Bt 基因水稻T1C-19和T2A-1以及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明恢63,连续饲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4代,研究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生态适应性的继代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水稻品种上,氮肥的过量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并且随着代数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累加效果。同一氮肥水平条件下,转 Bt 基因水稻和对照相比对同代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雌虫体质量、成虫寿命、褐飞虱若虫孵化率、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在100 kg/hm2和250 kg/hm2施氮水平下取食转基因水稻T1C-19的褐飞虱在第1代至第3代的每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另一转基因品种T2A-1以及对照品种明恢63,但第4代褐飞虱在各品种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供试两种转Bt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态适应性无显著影响。这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