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4篇
  22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为确定江苏地区水稻田块信息提取的适宜尺度,选取拔节期30m×30m空间分辨率HJ1A/CCD2影像和16m×16m空间分辨率GF1/WFV4近红外波段影像,采用高通滤波(HPF)算法构建4种空间尺度融合影像。利用定量指标评价和植被指数反演评价分析4种融合影像筛选适宜尺度,最后通过多类光谱指标构建决策树提取水稻面积与PROSAIL冠层光谱模型反演叶面积指数(LAI),验证融合影像适宜尺度相较原始影像尺度的优越性。结果表明:(1)综合定量指标评价和植被指数反演评价,20m×20m尺度和15m×15m尺度均可保证光谱继承性,反演水稻田块信息,而结合尺度优势,适宜尺度筛选为15m×15m;(2)与原始影像尺度相比,15m×15m尺度空间分辨率提高,同时水稻面积提取精度增大,面积精度93.33%,样方精度94.71%,标准误差0.25hm2,且能理想反演LAI,精度达94.69%,标准误差0.893。结论表明,研究区水稻田块信息反演的适宜尺度为15m×15m。  相似文献   
32.
低温冷害是常见的水稻气象灾害之一,减轻其危害对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2013—2014年田间数据为基础,对ORYZA2000模型参数进行调试校准及本地化,模拟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的低温影响试验,并对低温处理下的水稻叶面积指数、各器官生物量以及产量等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叶面积指数、各器官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近,ORYZA2000模型可用于江苏省水稻生长发育模拟。(2)经过低温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值明显降低,且出现时间略有延迟;抽穗扬花期连续3、5、7 d降低到17℃时,水稻总生物量及穗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6%~7%;不同持续时间降低到20℃时,总生物量及穗生物量分别下降6%~8%。(3)低温处理后水稻产量下降,降幅在3%~6%之间。低温冷害持续时间越长,温度越低,造成的危害越重。  相似文献   
33.
花生复合系统是促进低丘红壤区农业水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耕作方式,其在不同时段水分动态、水分平衡和利用过程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表层采用15 bar的先进负压计监测,结合定位法于2001—2003年监测收集了花生生长季花生复合系统、花生单作田间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降雨资料,分析了花生复合系统对土壤水分动态、降雨影响和水分平衡各要素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10 cm与 60 cm水分单作花生地与复合系统在雨季无明显差异,但受降雨过程影响。旱季单作花生10 cm水势降到最低值-344.0 kPa,复合系统水势最低值为-50.6 kPa,60 cm单作花生地水势数值也低于复合系统花生地,旱季复合系统能减少土壤表层的蒸发。3年土壤水分周期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水分盈余期、水分消耗期、水分稳定期。花生复合系统旱季表现出较强的耗水作用,2001年7月贮水量减少108.8 mm,2002年8月贮水量减少111.7 mm,2003年7月贮水量减少105.5 mm。花生复合系统平均渗漏量低于花生单作62.2 mm,平均贮水量变化低于花生单作41.8 mm。桔树与花生作物在旱季水分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花生复合系统系统的表土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微气象特征及生长的影响,于2020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内,对稻田生育期设置5种不同灌溉处理:保持田间土层湿润[对照(CK)];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1);喷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A2);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5 cm(A3);漫灌处理,保持田间水深10 cm(...  相似文献   
35.
以保山各县区2015—2020年11个烤烟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资料,对云南保山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降雨风险指标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干旱危险性评价模型,旨在为保山烤烟安全生产及风险防范策略制定提供依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相关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保山烟区降水和干旱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干旱危险性评价模型,借助GIS平台实现保山烟区的干旱灾害危险性评价区划。结果表明:洪涝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保山西部的龙陵和腾冲地区,龙陵年降水量在1060~1865.6 mm,腾冲年降水量在804~1348.5 mm,均大于烤烟正常需水量的2倍,其中腾冲猴桥地区气候倾向率最大,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逐年上升趋势十分显著。烤烟旺长期干旱风险主要发生在保山中部和东部。施甸旧城和隆阳区附近的干旱风险最高,达到严重风险以上;保山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干旱危险性风险都在中等风险以下,利于烤烟种植。本文研究阐明了保山烟区的水分气候条件对烤烟种植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保山地区烤烟优质生产及当地政府气象防灾减灾策略制定。  相似文献   
36.
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农作物生理生化参数的遥感反演结果和冠层结构信息提取,由多年地面观测的多角度数据结合半经验的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核驱动模型,利用红光(680 nm)和近红外波段(860 nm)的6个BRDF形状指示因子,分析了紧凑型小麦J411和披散型小麦Z9507的BRDF特征。研究表明:主平面上2种株型小麦的方向性反射率表现不同,拔节期披散型小麦的二向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大于紧凑型小麦;红光波段紧凑型小麦J411的几何光学核系数大于披散型小麦Z9507,紧凑型小麦几何光学效应更强;近红外波段披散型小麦体散射核系数大于紧凑型小麦,披散型小麦体散射效应更强。由此表明多角度观测数据更适于分析小麦冠层结构信息。该研究为多角度遥感在精准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为确定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法在苏北地区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本试验构建基于HJ卫星数据的NDVI-Ts特征空间,提取TVDI并结合实测数据将遥感指数转化为土壤相对湿度。结果显示:特征空间构建时,考虑NDVI0.2区间可提高干、湿边的拟合精度;TVDI与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649~-0.854(P0.01)。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可认为基于HJ卫星数据的TVDI法对苏北地区旱情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38.
为探索连栋塑料大棚内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对温室内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梯度分布特征是上部最大,中下部则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9.
广东省裸地和草地地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86个站点裸地和草地2006-2008年自动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下垫面地表温度日、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裸地和草地温度(0cm)的日变化趋势一致,其日最高温度出现时间较日最高气温分别提前1.18±0.95h和1.37±1.05h,日最低温度出现时间比日最低气温分别提前0.20±0.66h和0.45±0.80h。(2)裸地和草地作为透水性下垫面,其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和日较差具有相同的温度变化趋势,但草地有草皮覆盖,日较差低于裸地。(3)广东裸地和草地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均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在夏半年由南向北递增,冬半年相反;受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广州及其附近的站点裸地和草地的温度指标也相应高于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40.
两优培九是两系杂交稻品种,其制种对气象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育性敏感期的低温会导致母本花粉的育性恢复,从而影响制种纯度;而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不利于水稻受精结实,影响制种产量。本文选择江苏省11个代表性站点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各站点≤24℃的低温风险概率和≥30℃的高温风险概率,确定两优培九制种的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江苏省南部地区适宜的育性转换安全期从8月第2候-8月第6候,最佳播种期从6月第2候-6月第4候;江苏中部和北部地区育性转换安全期从7月第4候-8月第2、3候,最佳播种期从5月第4候-6月第1候。两优培九适合在江苏地区制种,并且在江苏中部地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