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2篇
农学   16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稻米垩白三维切面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典型的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DH群体为材料,采用视频显微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横切面、侧面和腹面3个层面对127个DH株系的垩白大小进行了立体分析;并结合该群体业已构建的染色体图谱检测控制垩白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对横切面的分析检测到3个QTLs,分别位于第8、11和12染色体上的RZ617~G2132、ATT42B~RG98和CT462~RG574标记区间内。对侧面的分析也检测到3个QTLs,其LOD值的最高峰位点与横切面分析完全一致。对腹面的分析检测到3个QTLs, 分别位于第8、11和12染色体上的GA376~CT195、RZ638~RG304和CT462~RG574标记区间内,其加性效应来源与横切面和腹面分析的一致。3个切面的有关QTL的LOD值的分布峰区和最高峰位点的一致或相互覆盖也表明,应用视频显微扫描技术分析稻米垩白任一切面的数据均可定位控制垩白大小的QTL。  相似文献   
72.
以业已完成深度重测序的134份水稻地方种质资源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按不施氮(N0),施96kg hm^–2纯氮(N1)和施192kg hm^–2纯氮(N2)3种氮肥水平,检测了分蘖盛期植株的钾含量、植株干重和钾积累。结果表明,水稻钾含量、植株干重和钾积累在N0、N1、N2三种氮肥处理下均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丰富。植株干重和钾积累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钾含量与施氮量相关性不显著;钾含量与植株干重呈负相关,钾含量与钾积累相关性不显著,而植株干重与钾积累呈极显著正相关。在3个施氮水平下,籼稻的钾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稻,籼稻的干重和钾积累都极显著高于粳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3个氮肥水平下检测到12个显著相关位点,其中钾积累、钾含量和植株干重的显著相关位点分别有2、5和5个。在N1水平下,位于第6染色体上与钾含量相关的SNP(Chr6_1,524,776)的显著性峰候选区包含与钾离子转运蛋白互作的RUPO基因。根据钾含量的差异,鉴定出3个钾含量与低氮响应有关的SNP位点,1个位点与高氮响应有关,而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显著性位点Chr10_2,822,026对低氮和高氮均有响应,该区域的4个候选基因的表达在不同氮水平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斑马叶突变体作为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重要种质资源,是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机制和高光效育种的理想材料,对于解析光合作用机理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春江06建立突变体库,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到1份苗期为斑马叶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被命名为zl7(zebra leaf7)。在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分别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在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叶色表型和产量性状差异,通过透射电镜实验分析叶片叶绿体发育情况,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候选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参与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从苗期开始,突变体zl7表现出典型的斑马叶,叶绿素含量降低,直到抽穗期,斑马叶表型消失,叶片逐渐复绿,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光合速率测定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体zl7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下降,叶绿体发育异常。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分蘖、穗长、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和每穗粒数均显著降低,而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均略有增加。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突变体中参与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参与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