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1.
2007年3月对河南漯河市"红薯大王"李应超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其一,他储藏的250吨红薯被郑州客商以每千克1.3元的价格订购,净收入超过10万元;其二,他独创的"红薯、马铃薯刺茎增产技术"正式被授予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620003523.2.  相似文献   
12.
红薯、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在土壤含氮量和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疯长”、“徒长”的现象,使茎叶、枝蔓与果实争水、争肥、争光合产物,消耗大量养分,导致结瓜晚,生长膨大慢,产量不高甚至极低。这已成为国内红薯、马铃薯栽培的一项难题,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2007年2月,河南省安阳县某商品猪饲养场新购进的2~4月龄仔猪发病,病程短促、死亡率高。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为仔猪副伤寒和附红细胞体病的混合感染。现将此次仔猪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在目前蛋鸡生产的微利阶段,蛋鸡产蛋率的高低、高峰期维持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养殖户的盈亏问题。作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下乡走访中会遇到养殖场户反映说,引进鸡的品种纯正,饲料营养也达到要求,对疫病的防控也到位,但  相似文献   
15.
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粮价上涨,部分地区封山禁牧,使肉牛饲养成本大幅提高,但牛肉及其制品价格却没有相应上涨,养牛户积极性受挫,部分地区出现屠宰母牛的现象。而牛的繁殖速度慢,饲养周期长,一旦出现牛肉供应紧张的情况,无法及时补栏,市场供应将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扩增霍乱弧菌(VC)、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建立了VC、VP和LM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相应的扩增片段分别为588、450、234 bp。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可实现对上述致病菌的同时检测,在接种食品中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CFU/mL。  相似文献   
17.
基于泰乐菌素能增强联吡啶钌[Ru(bpy]32+]电化学发光信号的现象,结合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建立了动物组织和蜂蜜中泰乐菌素测定的新方法.分别对检测和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泰乐菌素在浓度为0.05~10.00 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2 μg/mL,用于实际样品中泰乐菌素的测定,回收率为80.0%~95.0%.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五氯酚(PCP)降解过程中参与PCP降解的微生物多样性,本文应用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方法对PCP厌氧生物降解体系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M7类群的微生物在整个细菌群落中占有最大丰度(48.6%),检测到的序列与在三氯乙烯污染的地下水中检测的克隆子有一定的序列相似性(93.6%)。丰度位居第二的微生物类群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细菌,其中的一些克隆子(10.8%)与脱氯微生物Dechlorosoma suillum具有极高的序列同缘性(99.7%)。此外,也检测到少数Clostridium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类群]的微生物。克隆文库中发现许多序列(占整个克隆文库的51.3%)与Gen Bank中已报道的序列具有较远的同源性(小于93.4%),它们可能代表新的微生物。本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对PCP降解微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规模化养殖已逐渐成为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但中小规模养殖场由于投入不足、养殖基础薄弱、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及技术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各种疫病疫情风险较大,疫病时有发生。给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甚至造成毁灭性打击,只有不断强化中小规模养殖场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提高养殖安全水平,才能促进规模养殖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酰胺从2002年在食品中被发现以来就倍受关注,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如检测分析方法、形成机理及反应模型、毒理效应和控制技术等.近年来,多数综述集中在形成机理、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而对于丙烯酰胺在不同国家、不同食品中的含量分布和各种抑制技术的效果,未有系统报道.从这2个方面进行系统概述,以期为丙烯酰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