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NBS类型抗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结合位点(NBS)类型抗病基因是植物抗病基因中最大的一个类别,也是近年来植物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研究对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中含有NBS结构的候选抗病基因进行了基因总数、类型、系统进化关系等分析。在B73全基因组中含有165个NBS结构的基因,远远少于水稻中的同类基因,按照N-端结构和亮氨酸富集区(LRR)结构, 将其分为153个标准结构和12个非标准结构NBS基因。其中,标准结构基因又分为CC-NBS-LRR、CC-NBS、NBS、NBS-NBS、 NBS-LRR、NBS-NBS-LRR、NBS-X、X-NBS等8个类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NBS类型抗病基因存在明显的两大分支,与水稻的星状发散型分布有很大差异。通过基因家族分析,还发现了玉米NBS类型基因的复制现象,但发生复制的基因比例低于水稻,可能是造成玉米NBS抗病基因数目较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2.
异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不能正确折叠表达成包涵体,分子伴侣能在细胞内帮助异源蛋白折叠,改善蛋白的聚集。本研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菌株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6个分子伴侣编码基因groEL、groES、dnaK、dnaJ、grpE和clpB,分别将groEL、groES和grpE(Ⅰ组)插入pCDFDuet-1载体,将dnaK、dnaJ和clpB(Ⅱ组)基因插入pRSFDuet-1,构建辅助载体pR-GESP和pC-DJKL,每个重组载体中含有一个人工操纵子,每个基因上游含有T7启动子。SDS-PAGE结果显示,诱导后的重组大肠杆菌上清除了DnaJ外其它5个蛋白明显表达。SDS-PAGE分析了共表达分子伴侣对玉米(Zea mays)四吡咯分子合成的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和西罗叶绿三酸:铁螯合酶在大肠杆菌的折叠和聚集影响,结果显示,GroEL、GroES和GrpE能防止玉米西罗叶绿三酸:铁螯合酶在大肠杆菌的聚集,但DnaK、DnaJ和ClpB分子伴侣对该酶则没有作用;GroEL、GroES和GrpE能部分抑制玉米谷氨酸-1-半醛氨基转移酶在大肠杆菌的聚集...  相似文献   
93.
叶绿体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含有还原酶结构域和硫氧还蛋白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含有两个催化的Cys残基.利用RT-PCR克隆了编码成熟的依赖NADPH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分别将还原酶结构域以及硫氧还蛋白结构域活性中心两个催化的Cys残基定点突变成Ser残基,将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分别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pET-28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的重组蛋白N端含有组氨酸标签.电泳检测显示野生型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可溶性表达水平受诱导温度和共表达分子伴侣GroEL、GroES和GrpE影响,而蛋白突变体主要表达为包涵体.纯化的重组野生型蛋白SDS-PAGE上显示亚基分子量为52kD,分别以DNTB(6,6′-Dinitro-3,3′-dithiodibenzoic acid)和胰岛素为底物,确定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两个结构域的催化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NTRC在大肠杆菌可溶性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硫氧还蛋白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94.
玉米免DNA制备单株SSR和SCAR基因分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采用免DNA制备法分析玉米单株SSR与SCA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分别刮取各单株少许叶肉细胞到1×PCR缓冲液中,置于PCR仪上95℃10 min,冷却,添加PCR其它组份,完成SSR与SCAR的PCR扩增与显色成像.免除模板DNA制备过程,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7个(共58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SR标记-phi402893基因型快速鉴定,对掖478与丹340两个亲本及5个F2分离群体单株分别实现SCAR标记-MITE185基因型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5.
尿卟啉原Ⅲ脱羧酶是生物卟啉类化合物分支合成的关键酶。从GenBank中搜寻到4种玉米尿卟啉原Ⅲ脱羧酶:Les22、UROD1、UROD2和截短UROD,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N端的同源性较差;玉米les22基因比urod1基因在开放阅读框的上游少3个碱基,导致阅读框移码。植物除玉米外存在高度同源的UROD1和UROD2,具有结构完整性。本文以玉米幼叶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克隆了玉米les22和urod2基因,并对突变位点进行校正,同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urod1基因,它们都编码去除叶绿体导肽的尿卟啉原Ⅲ脱羧酶。再分别将les22、urod2和urod1基因插入大肠杆菌的不同表达载体,转化表达菌株BL21(DE3),16℃诱导表达18h,SDS-PAGE分析显示,Les22的N端含有组氨酸标签或SUMO蛋白,重组蛋白表达为包涵体,UROD2的N端含有组氨酸标签或SUMO、TRX、GST或MBP蛋白,未检测到目的蛋白在上清液的特异表达,而UROD1和MBP融合为可溶性表达,表明玉米UROD的N端氨基酸残基可能参与蛋白在大肠杆菌的折叠。这为研究玉米UROD的种类和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
玉米雄穗分枝数性状遗传、杂种优势与亲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个玉米F1代杂交种及8个亲本自交系为材料,在两种氮环境下研究了玉米雄穗分枝数的遗传力、杂种优势及亲子关系等。结果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数性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和基因型×氮水平互作差异,广义遗传力达0.52~0.86。该性状F1杂交种呈近中亲遗传和超显性遗传共存的特点,大多数组合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亲子相关分析表明,F1雄穗分枝数与父本、高亲值及中亲值之间相关性较高。研究结果为玉米育种关于雄穗分枝性状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7.
160个玉米自交系光周期敏感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内160个来源于温带、热带与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自然条件短日照(低纬度冬季,三亚)与长日照(中纬度夏季,北京、哈尔滨)环境下,鉴定自交系的雌雄开花期、株高与穗位高等性状。雌、雄开花期、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0.973、0.780与0.745,存在极显著水平的基因互作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表明这些性状受复杂遗传网络调控,并受光周期等环境因素影响。7884、65232宽、8902、B73、CA335与E28等24个自交系对光周期反应最为钝感,是光周期性状改良的优良供体亲本。鉴定的光周期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对基于这些自交系的杂交种组配、生态区适应性评估、种质改良与引进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光周期反应特性相关基因的关联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
采用RT-PCR技术克隆水稻Waxy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在农杆菌介导下利用建立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将目的基因转入水稻。转基因水稻经PCR检测及实时定量PCR拷贝数检测均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水稻,且多数为单拷贝插入。半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导入水稻的外源Waxy基因已成功表达,并使得该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水稻Waxy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成功转化,将为该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及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调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
<正> 高产,历来是棉花主要育种目标之一.以往棉花遗传育种工作者,主要着重于单株皮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和选择的研究.但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以及产量诸因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直接选择的效果愈来愈不明显.小麦、水稻育种家早已将注意力集中到与产量因素有关的株型和生理性状的研究上,进行了矮化育种、高光效育种,使产量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徐风从源、库、流角度来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提出了一些有见解的育种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N~+离子注入棉子后M_1代植株第二真叶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的分析,探讨了酶谱变异与离子注入量及农艺性状损伤的关系。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引起酶带数目和活性的明显变化,共出现12种类型的谱带,最多可见5条,最少为1条,并且在阴极显示一条3A弱带,此带在4×10~(16)N~+/cm~2注入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1A和2A带消失的频率与离子注入量呈正相关。具有3A带植株的苗高,第一真叶宽,第一真叶叶面积,铃数和茎粗均显著的高于无3A带的植株。酶谱变化频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离子注入量和性状损伤程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