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相似文献   
32.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W10是1株生防细菌,其能产生抗菌蛋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本试验研究了菌株W10产生抗菌蛋白的发酵条件,为工厂化生产工艺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龄12h,2%接种量,发酵液pH7.0,发酵培养60h是菌株W10产生抗菌蛋白的适宜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温度有利于抗菌蛋白积累,第一段温度为30℃培养20h,第二段温度为28℃至发酵结束。最佳溶氧量为20%。2次补料发酵效果要高于分批发酵,补料为500mL含10g.L-1葡萄糖和5g·L-1蛋白胨的培养基;选用200mg·L-1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GPE消泡剂,泡敌)为消泡剂。利用优化的控制条件发酵培养菌株W10,与优化前相比,对目标病菌的抑菌率增加了34.6%。  相似文献   
33.
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109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分别为83.6%~91.0%和60%左右;培养滤液稀释2倍时抑制率达52.4%~75.4%.细菌培养滤液处理能破坏病菌菌丝形态,使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膨大、细胞壁破损、原生质外渗、菌体崩溃;但对稻恶苗病菌菌丝损坏较轻,主要使菌丝细胞膨大、生长缓慢.另外,细菌培养滤液稀释10倍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分别达85%和95%以上;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60%以上.  相似文献   
34.
从江苏省镇江市和扬州市采集菌核病植株的茎,从中分离获得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单菌核菌株。32个野生型菌株药剂敏感性(EC50)频率分布数据显示,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0.1981 ± 0.0220 µg/mL,MIC(最小抑菌浓度)值为 1.1 ± 0.1595µg/mL。实验未发现田间抗腐霉利菌株。通过室内紫外线和药剂诱导,获得多株高抗腐霉利突变体(EC50>1000µg/mL)。这些抗性突变株经转管培养5~20代后抗药性稳定。它们对同类药剂异菌脲和有机磷类甲基立枯磷也表现高抗,但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敏感。与野生型敏感菌株相比,抗腐霉利突变株菌丝生长较慢,对油菜茎杆和叶片的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35.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FD6分离自福建闽侯青口青菜根围土壤,采用凹玻片法和离体果实接种法测定菌株FD6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抑制能力。PCR法克隆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结构基因(prn),利用同源重组构建prnA缺失突变体并分析其功能。结果表明,菌株FD6处理桃后可完全抑制桃褐腐病发生;细菌悬浮液对褐腐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93.18%,细菌培养滤液的抑制率为69.36%;细菌悬浮液对黄瓜根结线虫也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序列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FD6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全长为5 868 bp,内含4个开放阅读框prnAprnBprnCprnD,这4个基因组成1个共转录单元。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菌株FD6与P. protegens CHA0、Pf-5的prn基因相似性达94%。利用遗传学方法证实prnA基因是硝吡咯菌素合成的必需因子,此外该基因还影响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和藤黄绿脓菌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36.
陈夕军  石童  陈宸  唐滔 《植物保护》2022,48(5):15-22
喷施诱导的基因沉默(spray-induced gene silencing, SIGS)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因沉默技术, 其以病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相关基因为靶标, 将体外合成的针对靶基因的dsRNA喷施于植物表面, 抑制靶基因的表达?在病原菌侵染寄主的过程中, 病原菌可直接从寄主植物表面摄取dsRNA, 也可由植物吸收dsRNA后, 直接以dsRNA的形式或将dsRNA剪切成sRNAs转运至病原菌体内诱导病原菌相关基因沉默, 从而抑制病菌的侵染和扩展?由于SIGS技术不需要转基因, 再加上其具有高效性?特异性和环境友好性, 故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SIGS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影响SIGS控制植物病害的因素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珍汕97B/明恢6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以穴发病率为表型值,对各株系进行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群体的穴发病率偏向于抗病亲本,且呈连续性分布,表明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控制。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对黑条矮缩病抗性QTL进行分析,共检测到6个QTL,其中第6、11染色体上各有2个,第7、9染色体各有1个。第6、7、9染色体上的4个QTL在两个地点都能检测到,是稳定表达的QTL,尤其是第6染色体上的2个QTL,LOD值分别为12.09和9.77,贡献率分别为20.20%和18.68%,是主效QTL,能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8.
通过室内紫外线和药剂诱导,获得多株高抗腐霉利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突变体。与野生亲本菌株相比,抗性突变株(EC50800μg/mL)在高糖(40g/L蔗糖)和高盐(5g/LNaCl)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表明对高渗透压比较敏感;菌丝相对电导率较高,显示细胞膜透性增大,胞内电解质渗出较多。试验还发现,在含药培养液中,亲本菌株菌丝内甘油大量合成和积累,增加462.45%,而抗药突变株甘油含量仅稍有增加或有所下降,说明抗腐霉利突变株对外界渗透压的调节能力较低。根据已报道组氨酸激酶(HK)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经PCR扩增和测序,获得油菜菌核病菌HK基因保守区域序列1605bp。抗、感腐霉利菌株HK基因保守区域在第45位、第81位和第625位碱基不同,但编码的氨基酸一致。因此,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及抗药菌株的高渗敏感性与HK基因保守区域碱基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39.
 总结了水稻骨干亲本BG90 2在培育扬稻系列品种中的作用,并用来自菲律宾和中国的18个白叶枯病菌菌株对BG90 2和扬稻系列品种以及用扬稻6号为恢复系育成的部分杂交籼稻组合进行白叶枯病人工接种。结果表明,BG90 2在扬稻系列品种育成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骨干亲本BG90 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在扬稻系列常规品种和用扬稻6号作为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籼稻组合中都获得传承;同时筛选出强致病性菌株JSA06 8、JSA06 39、JSA06 41和YNA37 8等。  相似文献   
40.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研究大蒜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大 蒜不同部位粗提物均对辣椒疫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特别是鳞茎粗提物,在150.0 mg·mL-1 浓 度下,对辣椒疫病菌生长抑制率达100.0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下降。盆栽试验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大蒜各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大蒜鳞茎粗提物浓度为150.0 mg·mL-1 时,防效可达 59.38%。GC-MS 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根、茎叶和鳞茎粗提物中分别有20、19 和23 种挥发性物质,均以有机硫化物为主, 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0% 以上,但其组成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别。向培养基中加入硫醚类有机硫化物纯品,对辣椒疫病菌的 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00 mg·L-1 二烯丙基三硫醚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达60.55%。与大蒜轮作或混栽可 有效降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59.81% 和62.09%。这些结果说明大蒜挥发性物质在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控上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