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扬粳113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多抗、广适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在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中综合表现较好,产量高,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2.
水稻旱育秧和旱育抛秧是我国"九五"农业十大推广技术之一,但在生产上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旱育秧苗好气性恶菌病发生严重,2~3叶期易发生病理性和生理性死苗;二是旱育秧苗体轻、根盘下且根部不能带土,不利于抛秧,容易出现"遇风雨飘秧、遭烈日败苗"的现象.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制发明了水稻旱育秧高吸水种衣剂"旱育保姆"、"旱抛成功".实施种子包衣后,在种子周围及旱育秧苗根部形成集"小水库、小肥库、小药库"于一体的"蓄水球囊",发挥了蓄水保水、防病治虫、促长和壮苗壮根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93.
核辐射创造的高配合力水稻种质扬稻6号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辐射诱变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扬稻6号在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充实度、单株产量等产量构成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显著高于其它参试恢复系,对“两系”不育系和“三系”红莲型不育系具有配制出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的特殊配合能力,其丰产、优质、多抗性能推进了以其作恢复系所配制杂交稻组合,及以其作亲本选育常规水稻品种和恢复系“水涨船高”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以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金香玉1号为试材,设置3个不同播期[05-15 (S1)、05-25 (S2)、06-05 (S3)]研究不同播期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金香玉1号产量及其构成、品质等指标有显著影响。随播期的推迟,金香玉1号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播期推迟对每穗粒数和产量影响差异显著。随播期的推迟,金香玉1号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对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影响差异显著,但播期推迟显著提高稻米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95.
我国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水稻抛秧技术从日本引入以后,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水稻简化栽培的主要技术之一。目前我国水稻旱育抛秧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1)塑盘旱育抛秧。具有带土抛植、易抛秧、易立苗的优点,但其适宜秧龄短,培育壮秧难,育苗成本高。(2)肥床旱育抛秧。具有秧龄弹性大、利于高产的优点,但其秧苗根部带土量少,抛植困难,不易立苗。(3)无盘旱育抛秧。综合了塑盘旱育和肥床旱育抛秧的优点,采用“无盘抛秧剂”包衣,在秧苗根部形成“吸湿泥球”,利于抛植立苗,易培育壮秧,不受秧龄限制,利于高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为验证不同发酵剂堆肥制作的菇渣育苗基质对机插秧生长的影响,本文以自制的不同菇渣基质添加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研究不同发酵剂菇渣基质对机插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菇渣+有机肥发酵菌堆肥基质所育秧苗的出苗率最高;秧龄14 d,菇渣+发酵菌剂+育苗伴侣处理和菇渣+尿素+育苗伴侣处理秧苗生长速度和生育进程高于对照;秧龄21 d,菇渣+发酵菌剂+育苗伴侣处理秧苗的株高、叶龄、茎基宽、百株干物质量、白根数、根冠比、重高比、壮苗指数等均高于其他发酵剂基质和对照基质,盘根力度接近对照基质,适合机插秧基质。秧龄28 d,菇渣+发酵菌剂+育苗伴侣处理秧苗的株高、叶龄、茎基宽、百株干质量、白根数、根冠比随着生育的进程表现仍然最高。结果说明:菇渣+有机发酵菌肥堆肥基质配合机插秧育苗专用肥“育苗伴侣”可应用于机插秧水稻的产业化育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