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阐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RpGST)家族特征及其在应对急性盐度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pGST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染色体定位、结构特征分析、进化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共鉴定出7个Rp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RpGSTA1、RpGSTA2、RpGSTA3、RpGSTA4、RpGST_C_3a、RpGST_N_M1、RpGST_N_M2。RpGSTs不均匀地定位在5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亲水性。RpGST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中,该基因家族成员都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结构域(PF00043、PF02798),表明RpGSTs蛋白参与抗氧化和解毒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RpGSTs分为3个亚家族且在进化上保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急性盐度胁迫菲律宾蛤仔0 h、12 h和24 h后,急性高盐(40)胁迫下肝胰腺中RpGSTA和RpGST_N_M亚家族的基因整体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步升高,RpGST_C_3亚家族的基因表...  相似文献   
22.
为了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从受精到早期幼虫发育阶段的发育特性,在水温22~24℃、盐度20~22的实验室环境中对采自山东东营丁字湾海域的近江牡蛎进行人工授精,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近江牡蛎受精、早期胚胎和幼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核行为变化进行观察,并对这一过程中牡蛎的壳长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成熟的未受精卵呈梨形,卵径为50μm左右,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受精卵在受精后15~20 min、25~30 min,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次和第二次成熟分裂,在受精后30 min左右先后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在卵子中央发生联合,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5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体积不等的卵裂球;受精75 min后,受精卵开始第二次卵裂,90 min后形成4个卵裂球,进入4细胞时期;6 h后受精卵发育至桑葚期,8~10 h进入囊胚期,12~15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27~30 h左右发育成D形幼虫,5 d左右进入壳顶幼虫时期,17 d后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