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2篇
  1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使阿维菌素的分散性、稳定性、适应性更强,利用壳聚糖带阳离子的特性,使其与带阴离子的三聚磷酸钠发生离子交联,包裹部分阿维菌素颗粒后形成纳米载药颗粒,制备了水基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在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中,悬浮粒子呈不规则圆形,87.46%粒子的粒径位于18~102.2nm之间,平均粒径为28.46nm,阿维菌素的载药量为48.25%,在光照下的稳定性增强,经过16h紫外光照,纳米阿维菌素悬浮剂中阿维菌素降解率为38.41%,比同样条件下制备的纳米化阿维菌素微乳剂降解率低11.46%,比原药的降解率低29.41%。该悬浮剂的分散性、离心稳定性都为优级,对水温、不同水质水的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12.
鄂北岗地近20年来夏玉米生产快速发展,成为湖北省夏玉米新兴最大产区,2015年夏玉米面积11.159万hm2,总产61.4万t,单产366.9 kg/667 m2,比2005年面积扩大1.4倍,总产增1.2倍,单产减9.2%;比1955年面积扩大15.6倍,总产增11倍,单产减41.1%。探索分析了制约该地区夏玉米单产不高不稳,年限间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该地区夏玉米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3.
【目的】综合评价36份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收获时籽粒脱水速率快慢,筛选出籽粒脱水性快的品种,为选育高代群体育种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以4份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9份玉米高代系为待测系,采用NCII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设计,对其籽粒脱水速率及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生育期<株高<穗粗<穗行数<轴粗<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高<穗轴含水率<单株粒重<籽粒脱水速率<收获时籽粒含水率<苞叶含水率<籽粒脱水含水率<秃尖长,秃尖长为64.63%、籽粒脱水含水率27.31%,生育期仅为1.39%。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与株高、穗粗、行粒数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脱水速率与株高、穗粗和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和穗轴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前8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和贡献率达到了86.39%。【结论】筛选出7个脱水快利于机械收获的玉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4.
为探讨可食藻作为天然食品抑菌剂的可能性,用冻融法和回流法提取7种可食藻(地木耳、海白菜、海带、螺旋藻、裙带菜、小球藻及坛紫菜)的活性成分,将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应用于食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及黄曲霉,测定了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值(MIC)。结果表明,除坛紫菜外,其他藻类提取物对供试菌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螺旋藻和海带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较强,抑菌谱较广,特别是螺旋藻,浓度为1 mg/m L水提物对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可达19.58 mm,MIC值为25 mg/m L,而1 mg/m L螺旋藻醇提物对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1.03 mm,MIC值为12.5 mg/m L。可见这些天然藻类具有作为新型食品抑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5.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Ⅱ型(CAV-2)和犬副流感病毒(CPIV)的多重PCR方法,参照Gen Bank中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引物,用于特异性扩增CDV H基因、CPV VP2基因、CAV-2 E3基因和CPIV NP基因上的目的片段。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扩增CDV(410 bp)、CPV(253 bp)、CVA-2(655 bp)和CPIV(868 bp)的多重PCR方法。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CDV、CPV、CAV-2、CPIV、CDV+CPV+CAV-2+CPIV和犬冠状病毒(CCV)的DNA或c DNA模板进行扩增,发现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与单一PCR方法进行敏感性比较,发现两者敏感性相差10倍,证明多重PCR方法敏感性良好。利用该方法对从北京市采集的30份犬病料样品进行检测,发现CDV阳性率为63.33%(19/30)、CPV阳性率为33.33%(10/30)、CAV-2阳性率为6.66%(2/30)、CPIV阳性率为0(0/30)。检测结果证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6.
117.
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国际检疫植物寄生线虫,甘薯茎线虫病是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轮作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明确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土壤线虫群落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在河北省卢龙县多年连作的甘薯地上进行,种植方式分别为:A1,休闲→甘薯;A2,玉米-冬闲→甘薯;A3,玉米-黑麦→甘薯;A4,大豆-冬闲→甘薯;A5,大豆-黑麦→甘薯;CK,甘薯连作。提取3个时期甘薯根际土壤线虫,扩增线虫ITS区序列,采用DGGE技术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方式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P<0.05),冬季轮作黑麦(A3,A5)使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随时间变化幅度小。甘薯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线虫优势属有:茎线虫属、矛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头叶线虫属、短体线虫属、小环线虫属、刺线虫属、真滑刃线虫属、双胃线虫属。轮作方式提高甘薯产量42.08%~55.83%,降低病情指数22.72%~30.79%,不同轮作方式之间对甘薯产量和病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收获期的甘薯茎线虫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著相关(P<0.05)。因此,轮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甘薯产量,DGGE可有效检测土壤线虫群落;大豆-黑麦→甘薯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轮作措施。  相似文献   
118.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盐酸克仑特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器 ,建立了检测盐酸克仑特罗的方法。其中质谱 (SIR)检出限为 0 .0 1~ 5 μg/kg ,液相色谱中外检测器的检测限为 0 .3μg/kg ,最大吸收峰 2 96nm ,符合农业部规定动物性食品中的盐酸克仑特罗检测限 :1μg/kg。本方法可用于定量、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19.
李树流胶病及其病原菌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流胶病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ng ex F,r.)]侵染引起的,在供试的品种中,芙蓉李感病最重,其次为89-6、柰李和胭脂李,其它品种较轻,早红李最轻.通过针刺接种表明,该病菌也为害桃、梅、柰等树种.  相似文献   
120.
介绍了目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构成、分类情况以及在兽药行业上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