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41.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穗数形成的生长指标的影响,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参试小麦品种为衡4399、冀麦585、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设均10月5日、10日、15日、20日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成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对冀麦585和金禾9123冬前分蘖和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可通过推迟播期降低枯叶率,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需推迟至10月20日枯叶率才能明显降低;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对多数参试品种5叶以上大蘖形成无明显影响;衡4399和中麦155播期推迟至10日,冀麦585播期推迟至15日,金禾9123播期推迟至20日,单位面积穗数稳定。金禾9123和冀麦585适播期长,晚播时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不明显,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衡4399和中麦155适播期短,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相似文献   
42.
为探讨适宜河北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节水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4-2015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最大叶面积指数、群体变化、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垄上覆膜(膜侧条播,淋灌)、免耕沟播(每沟淋灌)、免耕沟播(隔沟淋灌)、微喷灌对照、畦灌对照共7个处理,畦灌对照灌水量为150mm(越冬水和拔节水各75mm),各微灌处理灌水量均为30mm(拔节水)。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较微喷灌对照增产2.1%,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二者相同;秸秆覆盖处理冬前、返青期、拔节期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微喷灌对照。秸秆覆盖处理、微喷灌对照较畦灌对照分别减产0.6%和2.6%,差异不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同为31.7kg·hm-2·mm-1,较畦灌对照增加32.1%,差异极显著。秸秆覆盖处理成穗率显著高于微喷灌对照,微喷灌对照成穗率显著高于畦灌对照;秸秆覆盖处理冬前0~20cm土层含水量较微喷灌对照、畦灌对照分别增加6.36%和5.92%,差异均显著。秸秆覆盖处理下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消耗量略低于膜侧条播处理,而高于其他微灌处理,说明秸秆覆盖模式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有利于冬小麦利用0~2m土壤贮水。  相似文献   
43.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本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90、180、270 kg/hm2)对夏播玉米CF008、金海5号和郑单958碳氮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茎叶碳氮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总氮量均为在施氮量180 kg/hm2或270 kg/hm2下较高,但是最终碳氮运转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在施氮量90 kg/hm2下较高。本试验中,碳运转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氮运转率与氮肥利用率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碳氮运转率可以促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本研究在施氮量90 kg/hm2下,CF008和金海5号茎鞘的C/N值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为22.11~22.91、35.66~54.23,叶片的C/N值分别为4.32~5.11、9.06~10.57;在施氮量90~180 kg/hm2下,3个品种夏玉米产量达到了10688~11461 kg/hm2;CF008和金海5号的氮肥利用率达到了31.55%~49.33%,而郑单958的氮肥利用率仅为15.11%~19.20%。  相似文献   
44.
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试验对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较高的种植密度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夏玉米品种均在低中密度下冠层透光率较高,源库性能较优。在低中密度下LAI发展动态合理,叶片Pn较高,并且在中密度下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子粒品质较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下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库容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郑单958中密度下成熟期LAI、粒叶比和子粒产量均较高,源库关系协调,但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下均表现为库容不足。  相似文献   
45.
通过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研究不同强度等级引气混凝土干缩试验,探究含气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干缩试验结果的影响、变化规律及机理,确定合理含气量范围,为有抗(盐)冻耐久性要求的不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含气量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6.
为了筛选限水灌溉条件下较优的灌溉集成模式, 挖掘夏玉米高产潜力, 明确其高产的生理特性, 2015—2016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施肥方式(微喷灌和管灌)×密度(6.3×104、7.8×104株·hm-2)×收获期(9月25日和10月3日)再裂区试验, 研究了微喷灌和管灌为主的两种集成模式对夏玉米郑单958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三次灌水施肥技术,改善了浅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含量较管灌模式高5.9%~20.2%;其拔节期叶面积指数(LAI)较管灌高30.2%~44.2%, 生育后期SPAD值降低缓慢,较管灌高4.9%~5.9%,且作物生长速率(CGR)高9.0%~26.3%,这是其提高玉米千粒重和产量的主要原因, 并且收获越晚玉米微喷灌模式的增产效应越大,早收和晚收分别增产5.1%~6.0%和7.2%~10.8%。微喷灌模式高密度处理基部茎节抗倒伏指数、叶片SPAD值和CGR大多优于管灌低密度处理或与之相当,三者分别较管灌高4.0%~27.3%、-1.0%~3.7%和24.3%~37.7%。说明微喷灌模式优于管灌模式,且在此模式下增加种植密度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增密+推迟收获时间3种技术综合应用可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 实现增产23.3%。  相似文献   
47.
高效发情鉴定是提高母牛繁殖力、提升牛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奶牛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传统人工观察已难以适应规模场奶牛发情鉴定需要。计步器发情鉴定难以检出安静发情,无法提高发情检出率。虽然体温参数发情鉴定潜力大,但母牛全身被毛,体表测温不理想,而接触式测温采集部位有限,可穿戴设备研发难度较大,不同采集部位牛只体温数据差别很大,为此,本文综述了前人利用奶牛躯体不同部位体温数据发情鉴定的结果,比较分析了发情奶牛各部位体温变化规律与发情的关系,为研发高效母牛发情鉴定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8.
49.
1发病情况 某鸡场饲养海兰褐商品蛋鸡850只,45周龄时个别鸡只出现了死亡,整个鸡群精神较好,采食量无明显下降,看不到明显症状,只有个别鸡只嗉囊充盈,伴有白色水样下痢,胸肌萎缩,最后极度消瘦而死亡。此病表现为散发,病程较长,共死亡43只,死亡率为5%。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牛卵泡发育过程中关键调控蛋白CART的候选受体AGTR2的分子特征和立体结构,并结合AGTR2在不同生理状态牛卵泡的表达特性分析其功能。【方法】 同期发情处理后,经B超声波连续监测(每12 h 一次)采集牛双侧卵巢,分离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s, DF)和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 SF);其中3头牛DF和SF分别分离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 GCs),抽提总RNA后,经反转录、引物特异性扩增、胶回收及测序,获得AGTR2基因全CDS区;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结构、亲缘关系及立体结构进行分析;设计AGTR2和内参基因RPLP0 qRT-PCR引物,分析AGTR2在牛DF和SF的差异表达情况;另1头牛DF和SF经4%多聚甲醛固定后,设定阳性、阴性对照组和试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AGTR2进行表达和定位分析。【结果】 AGTR2 CDS区全长1 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牛卵泡AGTR2氨基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获得的其他24种动物对应的氨基酸序列BLAST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印度水牛序列相似性最高(99.4%),与其他动物序列相似性为92.0%—98.9%;立体结构和功能域分析表明,AGTR2立体结构中包含有7个横跨细胞膜的平行的α螺旋结构,符合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的典型特征;qRT-PCR分析结果表明AGTR2 mRNA在DF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F(P<0.01),且差异表达倍数达7.47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AGTR2在牛DF和SF颗粒层、膜层细胞均有表达,特异性显色强度表明AGTR2在SF膜层细胞表达量高于DF。【结论】 AGTR2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符合神经肽CART受体的基本特征;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AGTR2在牛卵泡发育过程中调控信号通路和激素分泌的机理奠定基础,同时,对后期鉴定CART的受体、深入阐明CART调控牛卵泡发育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