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21篇
  128篇
综合类   143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1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不同气候条件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云  孙波  李忠佩  车玉萍 《土壤》2011,43(1):60-66
利用1988年设置的暖温带和中亚热带两种气候条件下的土壤置换试验,采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气候条件对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处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改变了红壤的pH和养分状况,从而影响红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相比,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红壤的pH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红壤微生物群落活性(以AWCD值表示)也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显著不同,与暖温带气候相比,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红壤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胺类和酚类化合物等含氮化合物的利用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红壤微生物代谢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和降雨量气候因子,土壤pH、速效钾和全氮含量等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82.
葡苷聚糖涂膜保鲜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3.
丘陵区水稻土Cu Cd污染的空间变异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西铜冶炼厂区域为例,运用地统计学采样和分析方法结合数理统计,研究了红壤丘陵区水稻土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铜冶炼厂排污和污水灌溉导致了土壤Cu、Cd复合污染,其中Cu污染具有表聚性,Cd在0~60cm剖面中均引起污染。表层土壤与水稻秸秆和籽粒中全Cu含量间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但Cd没有显著相关。地统计学分析表明,表层土壤Cu、Cd的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西南一东北方向,与地势的变化和灌溉渠的走向一致,也与常年风向相似。污染物排放、飘尘和灌溉是影响表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土壤吸附性能。土壤pH值、有机质、孔隙性质影响了Cu的长期迁移过程.但对Cd迁移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镉污染下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供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艳丽  吴亮  龙光强  孙波 《土壤》2013,45(5):821-829
污染条件下的土壤氮素供应影响了作物生产和植物生态修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剂量镉污染下我国21种水稻土无机氮的供应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10天后,不同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含量变幅为1.42 ~ 70.40 mg/L ((平均值为16.76 mg/L)),其中NH4+-N和NO3--N分别占62.5% 和33.7%;与施肥对照相比,镉污染降低了大多数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态氮的含量,平均降幅为58.4%,主要是由土壤溶液NH4+-N含量下降所致;土壤溶液NO3--N含量受镉污染的影响程度则因土壤类型而异。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偏因子分析((VPA))表明镉污染对水稻土土壤溶液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类型,施肥影响最小,三类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比例分别为40.38%、6.51% 和0.05%。镉污染下,pH、CEC和土壤质地显著影响水稻土无机氮供应,其中土壤pH是镉污染条件下影响NH4+-N含量变化的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85.
本文首次提出了用碱解氮推算人参床土潜在矿化量,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参主产区床土供氮能力强,每年可矿化氮量是高年生人参需氮量的2~5倍。在人参生产中,可通过调控黑黄土比例、床面覆盖、适时扒皮松土、合理灌水等生产技术科学管理床土供氮量,既要做到床土供氮充足、稳定又要防止人参根际硝态氮超标过量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6.
金辰  孙波  赵其国  李辉信 《土壤》2014,46(1):7-14
针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全球变化的双重目标,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基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高值农业的原则,从政策、法规和技术3个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财政补贴;立足各地农情,大力发展区域低碳农业适应性体系;推广低成本低碳农业适应性技术,发展农村低碳农业合作组织;优化低碳农业发展外部环境,提高公众低碳农业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87.
林志斌  谢祖彬  刘钢  刘琦  孙波  王桂君  朱建国 《土壤》2014,46(6):1083-1090
通过将不同生物质原料(木屑和鸡粪)放置在低温(400°C)无氧条件下进行裂解,形成不同生物炭,研究了不同生物炭对湿地松不同组分(树叶、树皮、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以及碳素年净固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木屑和鸡粪为原料制备而成的两种生物炭p H和养分含量等性质差异显著;生物质裂解后,木屑p H由8.25降到木屑炭的7.46,而鸡粪炭p H为10.48,高于鸡粪的9.35;同时,C、N、P和K元素在两种生物炭中均出现富集,鸡粪生物炭N、P和K含量显著高于木屑生物炭,但两种生物炭速效P和速效K占总P、总K的比例与原料相比均出现显著降低。经过一年试验,鸡粪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提高湿地松各个组分生物量,其中湿地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量是对照的4.92倍,而木屑炭处理对湿地松各个组分生物量影响不显著;木屑炭和鸡粪炭处理改变湿地松生物量增量在树叶和树皮中的分配比例,但对湿地松各个组分的碳密度影响不显著;鸡粪炭处理能显著提高湿地松各个组分碳素年净固定量,该处理湿地松地上部分碳素年净固定量(99.64 g/棵)分别是木屑炭处理(19.85 g/棵)和对照处理(25.77 g/棵)的5.02倍和3.87倍。由此可见,鸡粪炭可以作为提高林木土壤肥力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88.
红壤溶磷菌的筛选及溶磷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磷酸铝为磷源的蒙金娜(PVK)液体培养基研究了从红壤土中筛选出的4种溶磷菌的溶磷效果,选出其中的优势菌株B1,并对其溶磷机理做出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溶磷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均有显著的溶磷效果,其中菌株B1在培养4 d后有效溶磷量最大,达到292.8 mg L-1。各处理培养液pH在培养期间均有显著下降,pH从7.0下降至3.2~4.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各菌株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与含量随培养时间变化而不同,其中菌株B1主要分泌草酸和苹果酸,培养1 d后有机酸总量可达到5 mmol L-1;通过添加有机酸对磷酸铝活化的试验表明,分泌有机酸溶磷仅是菌株B1溶磷机制之一,可能还存在其他溶磷机制。菌株B1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9,最适培养温度为30℃,100 ml三角瓶的最适装液量为30~40 ml。经鉴定,菌株B1与苏云金芽孢杆菌有99.9%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9.
不同气候条件下潮土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峰  蒋瑀霁  李昌明  孙波 《土壤》2014,46(2):290-296
针对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调控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设置在3个气候带(冷温带海伦、暖温带封丘和中亚热带鹰潭)的潮土移置试验,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研究了移置第6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气候条件下潮土移置6年后土壤部分理化性质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冷温带最高而中亚热带最低;在种植玉米的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中微生物总PLFAs、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和放线菌PLFAs含量均表现为海伦封丘鹰潭,真菌/细菌比值在冷温带最低;PLFA图谱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气候条件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海伦和封丘位于PC1正轴,而鹰潭位于负轴,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特征PLFA包括18:1ω7c、16:1ω5c、16:0、18:0和18:2ω6,9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温度、降雨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总体上,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短期内(6年)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相似文献   
90.
随着化学农药的频繁问世,种衣剂的使用也大面积推广开来,目前,北方大部分区域各种农作物都采取种衣剂包衣,不仅能防止苗期大多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对培育壮苗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针对种衣剂多年推广使用实践,对其特征特性、有效成分、使用方法及其作用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