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4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68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分别用超声波处理不同粉碎粒度的高温脱脂豆粕,然后采用醇法浸提工艺提取其中的大豆浓缩蛋白(SPC)。结果显示:40目、60目及80目豆粕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1.85%、55.50%和54.32%(P〈0.05)。提取率分别为97.65%、97.51%和95.80%(P〈0.05);超声波处理之后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5.44%、55.11%和58.77%(P〈0.05),提取率分别为97.50%、96.78%和95.65%(P〈0.05)。不同的粉碎粒度对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的含量及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粒度越小,粗蛋白含量越高,提取率越低;在相同的粉碎粒度下,超声波处理能提高大豆浓缩蛋白中粗蛋白的含量,但是对其提取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2.
分别研究了不同硝化细菌浓度(0、20、60、120 mL/100 L)和不同微生物滤料(珊瑚石、锅炉煤渣、牡蛎壳)对养殖水中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硝化细菌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在8~12 h出现极低值后,开始上升,但上升速度较慢;随着水体中硝化细菌添加量的增加,水体中的氨氮浓度下降速度加快;水体中亚硝酸氮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4~6 h出现极高值,然后迅速下降,且硝化细菌添加量越高,下降速度越快。硝化细菌对以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为滤料的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处理效果显著优于牡蛎壳,但珊瑚石和锅炉煤渣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试验结果,应急水质处理时,硝化细菌菌剂的添加量以一次60 mL/100 L(或以活菌计数为1.2×109个/100 L)、间隔24 h添加1次为宜;经过脱硫筛选之后的锅炉煤渣可以作为循环水养殖用滤料。  相似文献   
43.
投喂频率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和体组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44.
通过采集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血浆和血清样品,检测并比较其7项生化指标的异同。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脂(TG)及总蛋白(T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二者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项生化指标检测血清与血浆间存在高度相关性(0.9380.05),表明星斑川鲽部分血液指标受个体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对星斑川鲽的血液学诊断及营养水平对其血液学指标影响的考察中,应充分考虑鱼体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46.
47.
3个地点白桦种源试验生长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开展多点造林试验是对参试种源进行稳定性分析及生长特性评价的重要步骤。本文以18个白桦种源为材料,分别在帽儿山、草河口、金河3个试验点营建种源试验林,对17年生白桦树高、胸径及材积等性状进行多地点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及材积性状在各地点间和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各试验点参试种源保存率分析发现,18个白桦种源在各试验点平均保存率在4.76%~76.55%之间,其中东方红、凉水、长白和乌伊岭等种源平均保存率较好,西北地区种源如六盘山、西宁和天水等保存率较低。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种源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凉水、小北湖、辉南、东方红、露水河、桓仁、天水属于高产稳产型的种源,乌伊岭、帽儿山、汪清、草河口、清源、莫尔道嘎属于高产非稳产型的种源,昭苏、长白、西宁等属于低产稳产型种源,绰尔、六盘山属于低产非稳产型种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桦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白桦良种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脂肪代谢酶及血清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06%、0.09%及0.12%的胆汁酸,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投喂体质量为26.5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56 d,研究胆汁酸对其生长、体组成、脂肪代谢酶活力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脂肪效率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均在D3组达到最高值。(2)胆汁酸显著降低了全鱼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了肌肉粗脂肪含量,提高了粗蛋白及粗灰分含量(P0.05)。(3)脂肪酶及脂蛋白脂酶活力呈先升后平稳的趋势;肝脂酶活力显著升高(P0.05)。(4)胆汁酸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力,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力(P0.05);总蛋白及白蛋白的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而下降(P0.05)。(5)鳗弧菌感染48 h后,D3、D4及D5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D1组。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体质量26.5 g的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胆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09%。  相似文献   
49.
红松结实性状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8a定位观察分析发现,红松初级种子园中各无性系结实量差异极显著,这种差异由遗传因素控制,经计算筛选出的结实高产无性系平均增益达51.38%,比对照增产60%以上,结实高产无性系并未影响生产性状和种子质量指标,由此可证明红松选择育种将结实性状作为选择指标。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50.
小麦重要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发掘重要性状的QTL及其分子标记进行小麦品质分子改良。【方法】采用PH82-2/内乡188杂交后代240个F5:6家系,按照Latinized α-lattice设计,2004~2005年度分别种植在河南焦作、安阳和山东泰安。对籽粒蛋白质含量、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和稀懈值进行测定,利用188个SSR标记和4个蛋白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上述6个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 籽粒蛋白质含量检测出3个QTL,分布在3A、3B染色体上。在1B、1D和3B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控制Zeleny沉降值的QTL,其中位于1B和1D染色体上的QTL在3个地点均检测到,可解释5.5%~17.6%表型变异。发现3个控制和面时间的QTL,分布在1B和1D染色体上,在3个地点均能检测到,贡献率为7.9%~55.3%;检测出8分钟带宽的QTL 5个,其中1B和1D染色体上的QTL在3种环境下均能检测到,贡献率为11.7%~33.9%。发现峰值粘度QTL 4个,分布在1A、1B、3A和7B染色体上;检测出稀懈值QTL 5个,位于1B、4A、5B、6B和7A染色体上。1B染色体上存在同时控制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8分钟带宽、峰值粘度和稀懈值的QTL,与最近标记Glu-B3j连锁距离为0.1~0.8cM,说明1BL/1RS易位对这些性状有重要影响;1D染色体上存在同时控制Zeleny沉降值、和面时间和8分钟带宽的QTL,与最近的标记Dx5+Dy10连锁距离为2.5~3.3cM,表明Dx5+Dy10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对这3个性状影响很大。和面时间和8分钟带宽位于1B和1D染色体的QTL以及稀懈值位于1B染色体上的QTL在3个地点均能检测到,具有环境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定位的品质性状的标记可作为小麦品质分子育种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