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73篇
园艺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探究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将实验鱼的投喂频率分别设定为2、1、0.5、0.25、0.125次/d,养殖56 d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肝脏T-AOC、SOD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次/d组T-AOC活性与0.5、0.25、0.125次/d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CAT活性和GSH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5、0.25次/d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0.125次/d组(P0.05),1次/d组GSH含量显著高于0.5、0.25和0.125次/d组(P0.05);肝脏MDA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0.5、0.25、0.125次/d组MDA含量显著高于2、1次/d组(P0.05)。免疫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实验鱼肝脏LZM活性逐渐降低,2次/d组与0.125次/组差异显著(P0.05);而肝脏IgM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5次/d组显著高于2、0.125次/d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史氏鲟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以避免投喂频率过低对鱼体造成的胁迫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2.
对3个年龄(0.5、3和16龄)的养殖中华鲟(摄食鲟鱼饲料)和28龄野生洄游亲鱼肌肉和肝脏中14种常规脂肪酸相对含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龄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32.8%~38.7%及30.6%~46.9%),以18:(n-9)为主;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1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20:(n-6)和18:(n-6);20:(n-9)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小,20:(n-6)含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28+洄游中华鲟肌肉中18:(n-9)、20:(n-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养殖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最低.养殖中华鲟肌肉中16:高于肝脏,28龄野生鱼则肌肉中低于肝脏.通过系统聚类,0.5+与16+中华鲟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舍量最为接近,0.5+与3+鲟较为接近,其中鱼的营养状况起主导作用,年龄差距起辅导作用.比较结果提示:在人工养殖中华鲟时,有必要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含18:(n-9)MUFA的植物油或投喂富含18:(n-9)鲤、鲫鱼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3.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设置低、 中、高 3 个密度梯度, 初始密度分别为(6.12 ± 0.04) kg/m3 、(8.92 ± 0.19) kg/m3 和(11.75 ± 0.29) kg/m3 , 密度养殖实验周期 12 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 ± 0.03) kg/m3 ]恢复实验(6 个月), 分别在 0、12 个月和 18 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 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 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 ± 0.21) kg/m3 、(13.59 ± 0.10) kg/m3 和(17.78 ± 0.28) kg/m3 ; 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 实验鱼体重、 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 < 0.05), 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 0.05); 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 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17α,20β-双羟孕酮(17α, 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 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 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 < 0.05), 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 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 和 DWGR 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 各密度组血清 GLU、ALB、TG、TC 和 TP 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各密度组 E2、VTG 和 P 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 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 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 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 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 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 13.59 kg/m3 。  相似文献   
44.
张德志 《内陆水产》2008,33(4):25-26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ner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地方名叫乌鳞、青波、青板等,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域中的一种温水性名优经济型鱼类,其肉质肥嫩、营养丰富,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上佳食用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较快,食性杂,以高等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饲料来源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5.
在1986年的果树资源普查中,发现临县有几个杏品种不错,现介绍于下:1.端午杏:各地栽培较多,但以碛口镇黄家峪村的最有名。因成熟期在农历端午节前后,故得此名。树势  相似文献   
46.
编辑同志:收到今年(1988年)第5期杂志,我万分惊喜!《蜜蜂杂志》终于要评选好文章了,这是我们每个读者所期望的。回想我刚养蜂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信息来源,盲目摸索,盲目生产,没少吃苦头。只有接触到《蜜蜂杂志》后,我的养蜂事业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喜爱《蜜蜂杂志》上的每篇文章,特别是那些具有很大实用性的“饲养管理”、“蜜蜂育种”、“病害防治”等栏目中的文章,还有那一篇篇的“小经验”。这些文章为养蜂者解决了多少难题啊!今天为这些文章评奖是完全应该的。但当我拿起笔来填写选票时,我又感到无从下手了,我感到每篇文章都好,可要都评上是不可能的,只好经过认真地斟酌、比较,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文章,最后还是带着一些遗憾,带着一些无可  相似文献   
47.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黏膜病,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以发热、口腔及其他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笔者在门诊时遇到一养牛场牛口腔溃疡、流涎病例,采用紧急免疫接种、控制  相似文献   
48.
介绍一种简易环割器用一块直径6cm左右或9cm左右大小、0.50~0.75cm厚的铁皮,剪成圆形,再任意开一个夹角为60度左右的三角形口,并用钢锉把口两边锉出刃来,即成一个简易环割器。环割时绕枝条转半圈,即简易环割器可把枝割通。这种简易环割器从199...  相似文献   
49.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注重蜂产品的营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蜂产品市场变化多端,几起几落,尤其是第一线的养蜂者,受害最直接。如何尽快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这是我们每一位蜂业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本人从1983年开始停薪留职专业从事养蜂工作,创业伊...  相似文献   
50.
<正>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简称急性肾衰),是由各种致病原因造成两肾排泄功能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迅速减退,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尿素及血肌酐迅速升高,并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等的综合症状现象。兽医临床中许多疾病的后期均可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