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讨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50%和100%的鱼粉形成3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FM、B1和B2组,饲喂初始体重为(40±0.3)g的牛蛙,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营养物质消化率、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牛蛙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豆粕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其对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肠道消化酶分析结果显示,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了牛蛙空肠和回肠蛋白酶活性,B1和B2组牛蛙回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M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对牛蛙肠道组织形态观察发现,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柱状上皮高度显著降低。豆粕替代鱼粉后肠道促炎因子IL-1β、IL-17、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牛蛙饲料中大量使用豆粕会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产生负面的影响,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  相似文献   
92.
2株鱼源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外研究了2株分离自斜带石斑鱼肠道的芽孢杆菌(DE5和SE5)的生长曲线、对模拟胃肠道环境的耐受能力及对潜在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SE5生长速度明显快于DE5,SE5培养4 h进入对数生长期,而DE5培养8 h进入对数生长期.人工胃液耐受试验表明,DE5对人工胃液(不同pH值、胃蛋白酶)的耐受能力较强,pH 2.0的人工胃液处理4 h,其活菌数超过104cfu/ml,pH 3.0和4.0的人工胃液对DE5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SE5对人工胃液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pH 2.0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后未检测到活菌,但pH 3.0和4.0的人工胃液处理4 h后SE5的活菌数超过105cfu/ml.SE5和DE5对人工肠液(不同质量分数胆盐、胰蛋白酶)均有很强的耐受能力,经含0.1%~0.7%胆盐的人工肠液处理3 h后,2株菌的存活数均超过107cfu/ml,且SE5的耐受能力略强于DE5.抑菌试验显示,2株芽孢杆菌对多株潜在致病菌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2株芽孢杆菌均具有生长速度较快,对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强特点,且对潜在致病菌具有一定抑制效果,具有作为益生菌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3.
为研究脱脂黄粉虫(Tenebriomolitor)粉替代鱼粉对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花鲈幼鱼[初始体重为(2.83±0.02)g]为实验对象,配制鱼粉水平为30%的饲料作为对照组(FM)饲料,用脱脂黄粉虫粉(TM)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5%(5%TM)、10%(10%TM)、15%(15%TM)和20%(20%TM)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对实验花鲈进行为期9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脱脂黄粉虫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花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TM组最高,显著高于20%TM组,但与FM、10%TM和15%TM组差异不显著。各组饲料效率、摄食率、存活率、肝体比、腹脂率以及全鱼体组成均无显著差异。脏体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0%TM组显著高于FM组和5%TM组。花鲈血清溶菌酶活性随脱脂黄粉虫粉替代比例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TM组显著高于其他脱脂黄粉虫粉添加组。肠道组织观察发现,花鲈肠道的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随着脱脂黄粉虫粉替代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4.
不同无机盐预混料含量对鲈鱼生长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5.50±1.63)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生长、鱼体成分及鱼体和脊椎骨钙和磷含量的影响。基础饲料中分别加入0%、1%、2%和4%的无机盐预混料制成4种等氮等能(蛋白质42%,总能20 kJ/g)的试验饲料,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鲈鱼的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鲈鱼的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1%和2%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鱼体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2%和4%的无机盐预混料时,鲈鱼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0%和1%添加量组(P<0.05),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0%和1%添加量组(P<0.05)。鱼体中钙和磷的变化趋势与鱼体灰分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鱼体钙和磷的含量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组(P<0.05)。鱼体脊椎骨钙和磷的变化趋势与脊椎骨灰分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脊椎骨钙和磷的含量显著低于添加量为0%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鲈鱼配合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的推荐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95.
本文综述了东方鲀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需求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东方鲀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低温和保鲜剂处理对白沙枇杷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5&#177;1)℃对“冠玉”枇杷果实保持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减缓失重,延缓衰老均有较明显的作用,说明低温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但是低温处理容易造成冷害,果皮出现大量水渍,果皮难剥、果肉质地生硬,影响外观及品质。安喜培-F对保持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的含量作用较大,而对保持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减缓失重、延缓衰老均无甚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加保鲜剂安喜培-F处理“冠玉”枇杷果实保鲜效果最好,其次是低温贮藏处理。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外膜LolA蛋白的免疫特性,对牛Pm LolA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再通过动物模型对重组LolA蛋白(rLolA)的免疫特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表达并纯化出rLolA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约为40 ku;不同动物源性Pm的lolA基因同源性较高,说明该基因高度保守;rLolA蛋白能够引发机体体液免疫,分泌高表达量IgG抗体;rLolA蛋白的免疫原性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达55%。本试验明确了牛Pm LolA蛋白的免疫特性,为Pm免疫保护蛋白筛选以及交叉保护性疫苗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
为研究编码ATP合酶α亚基对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貉源致病性大肠杆菌LCE-1 (WT) atpA基因缺失菌株LCE-1ΔatpA (KO)和基因回补株LCE-1ΔatpA/pBR322-atpA (RS),并均采用PCR和测序鉴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atpA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LB培养基中KO菌株与WT菌株相比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在M9培养基中生长明显减缓;KO菌株的部分生化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对蔗糖、肌醇的分解利用发生改变,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醛酸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活性也发生了改变。通过试管及微量结晶紫法分析3株菌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结果显示atp基因缺失能够显著降低大肠杆菌BF的形成能力(P<0.01)。对这3株菌进行酸应激、碱应激、热应激以及氧化应激测定这3种菌株对环境变化的应激能力,结果显示atp基因缺失能够显著提高大肠杆菌对酸应激、碱应激、热应激和氧化应激的敏感性。通过K-B纸片法对这3株菌的耐药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KO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增强。利用KO、WT菌株分别感染...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谷氨酸转运蛋白GltS编码基因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PEC CE129(WT)株gltS基因缺失株CE129ΔgltS(KO)和基因回补株CE129ΔgltS/gltS (RS),并均经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gltS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均正确构建。通过连续10 h测定各菌株OD600nm值绘制WT、KO、RS菌株的生长曲线,利用梅里埃自动生化鉴定系统测定3株菌的生化特性;利用K-B纸片法检测3株菌对8类16种药物的敏感性;利用半固体培养基检测3株菌的运动能力。结果显示,3株菌的生长特性、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运动能力均无明显差异。利用细菌平板计数法计算检测WT与KO菌株的体外竞争指数(CI),分析KO菌株是否致弱。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3株菌的生物被膜(BF)的形成能力,并利用刚果红琼脂板及含荧光增白剂的琼脂板分别检测菌株BF中curli菌毛及纤维素的形成情况。结果显示,WT与KO菌株的体外CI为0.32,表明KO菌株轻度致弱。BF形成能力检测结果显示,相对于WT、RS菌株,KO菌株BF的形成能力极显著降低(P<...  相似文献   
100.
针对我国花生育种试验小区缺乏配套摘果机械的问题,设计出一种自净式花生育种试验小区摘果机。该摘果机的自净分离系统清种不停机、摘果对辊重叠距离可调,可一次性完成花生小区的摘果、分离、清选、自净作业。对整机和关键装置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进行了样机试制和田间性能试验。选取山东省胶东地区大、中、小粒径主栽代表品种青花Y14、青花Y15、鲁花11号、花育9805、白沙、宇花91号进行单因素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喂入量、摘果对辊重叠距离、转速为影响花生摘净率与损伤率的主要因素。以摘净率和损伤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得:大粒果在喂入量0.46 kg/s、转速401 r/min、对辊距离11 mm时,摘净率为98.25%,破碎率为0.78%;中粒果在喂入量0.45 kg/s、转速在397 r/min、摘果对辊重叠距离2 mm时,摘净率为98.46%,破碎率为0.87%;小粒果在喂入量0.3 kg/s、对辊转速375 r/min、摘果对辊重叠距离15 mm时,摘净率为98.57%,破碎率为0.81%。三种粒径花生荚果1 920次试验,在自净时间设置为10 s时,自净率均为100%。同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