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73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97篇
  77篇
综合类   428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16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宿迁市十年来通过沿河沿湖成片林、绿色通道成片林、农田林网等重点工程建设,已逐步建设成为“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为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民经济收入,充分发挥林业这一产业优势,近年来,宿城区不断创新创优以林蚕为亮点,以林油、林菌、林禽等为特色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收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52.
基于离散元法的免耕深施肥分段式玉米播种开沟器研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针对东北垄作深施肥免耕播种机上开沟器播种深度均匀性差、工作阻力大、土壤扰动大的问题,该研究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 2.7)仿真分析不同类型破茬刀-施肥铲装置对土壤的作用机理,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玉米播种开沟器。首先建立土壤-玉米根系-玉米秸秆离散元仿真模型,然后进行不同类型破茬刀-施肥铲装置离散元仿真试验,以回落土壤最大合外力的位置和方向为依据设计开沟器入土部分曲线,同时结合滑切原理设计开沟器未入土部分斜刃,最后根据土壤回落距离确定施肥铲和开沟器间距为374 mm。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段式开沟器比尖角式开沟器、滑刀式开沟器、双圆盘式开沟器的播深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14.24%、27.31%、33.63%;工作阻力分别降低了27.56%、16.93%、1.23%;土壤扰动面积分别降低了11.67%、28.34%、49.34%。分段式开沟器播种深度均匀性高、工作阻力小、土壤扰动小,具有较优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讨兔斯氏艾美耳球虫(E.stiedai)感染时试验家兔肝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和血清中NO浓度变化以及NO对兔球虫的抑制或杀伤作用,通过腹腔注射的途径给予感染E. stiedai的家兔不同浓度的NOS底物L-精氨酸(L-Arg)、NO供体硝酸甘油(GTN)和iNOS抑制剂L-氨基胍(L-AG),利用NOS活性测试盒测定肝的iNOS活性,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计数每克粪便的球虫卵囊数(OPG),根据试验兔肝的剖检和镜下病变来进行病变计分.结果表明:感染E. stiedai后,家兔肝匀浆的iN-OS活性和血清中NO浓度逐渐升高,感染对照组、添加L-Arg组、GTN组、L-AG组4组均在感染后第12 d达到最高值,而后逐渐下降,于23 d左右下降到感染前的水平;L-Arg可增强肝的iNOS活性,使其释放大量NO,产生对球虫的抑制或杀伤作用,减轻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硝酸甘油可在兔体内释放NO,对球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稍减轻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相反,L-AG则抑制肝的iNOS活性,使生成的NO减少,对球虫的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加重球虫感染引起的病变.结果提示:NO及iNOS确实参与了家兔E.stiedai的感染过程,并且NO在球虫感染过程中起到了抑制或杀伤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采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秃尾河流域DEM数据中提取出高程、坡度和坡向3种地形因子,并与该流域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1985-2000年间大部分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向耕地转化;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草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缓坡和阳坡区域内,且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加,两者分布呈减少态势;林地在不同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级别皆有分布,但在1 000~1 200m高程级别、斜坡和阴坡区域分布比例最大;水体、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为1 000~1 200m和缓坡区域,受坡向影响相对较小;16a间(1985-2000年)秃尾河流域耕地和居民点及建设用地面积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内都有所增加,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在大部分地形因子级别内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选择具有2n配子的马铃薯原始栽培种和野生种品系,与当地主栽品种杂交、回交多年获得马铃薯渐渗系,从中筛选适宜的马铃薯炸片品系和最佳抗低温糖化渐渗系亲本,开辟马铃薯原始栽培种和野生种利用的新途径和方法。【方法】通过马铃薯渐渗系后代群体田间农艺性状选择,不同储藏条件对炸片品质影响分析以及块茎中还原糖、酸性转化酶、游离氨基酸、薯片色泽和丙烯酰胺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始栽培种S.phureja和野生种S.chacoense来源的渐渗系产量、干物质含量、商品率显著高于S.vernei和S. raphanifolium来源的渐渗系。低温储藏(4℃)180 d中,不同渐渗系还原糖积累能力显著不同。渐渗系0712-33、0722-90、0732-43和0742-66的还原糖含量较低,油炸后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色泽鲜亮均匀,具有优良的炸片加工特性。【结论】利用马铃薯原始栽培种和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回交创造马铃薯抗低温糖化渐渗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马铃薯育种方法,原始栽培种S.phureja和野生种S.chacoense是适合炸片品质改良的渐渗系亲本。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为了避免在制备基因治疗或基因免疫的质粒时使用动物源性的核糖核酸酶A(RNase A)。【方法】提取牛胰腺总RNA,利用RT-PCR扩增出牛核糖核酸酶A cDNA,RT-PCR产物克隆到pGEM-T载体测序验证后,将此cDNA亚克隆到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载体pEZZ18中。【结果】SDS-PAGE电泳显示其转化菌经温度诱导后能表达预计的大小为28 kD重组蛋白。用渗透法释放出表达产物,将其加入到经碱裂解粗提的质粒DNA中并孵育0.5 h,琼脂糖凝胶结果表明表达产物能很好地去除细菌的RNA并且不降解超螺旋质粒DNA。【结论】在质粒的纯化过程中,重组牛核糖核酸酶可以替代动物源性的RNase A。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解决由于模态参数辨别的不确定性,以及虚假模态干扰造成的风机叶片结构损伤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方法】采用以深度信念网络提取的模态参数特征向量作为标识量的损伤检测方法.首先分别获取ANSYS仿真和实验条件下风机叶片的模态参数;然后利用深度信念网络提取模态参数特征向量作为损伤标识量,检测多种工况下的风机叶片损伤,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对比;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条件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损伤识别方法相比传统BP神经网络精度更高,网络训练时间更长.【结论】将深度信念网络提取的模态参数特征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训练的输入向量,可以减小噪声和虚假模态信息等因素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提高损伤识别的精度.  相似文献   
58.
为探讨银中杨、玉簪落叶所制备生物质炭对水体Pb~(2+)、Cd~(2+)和Cr~(6+)吸附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限氧裂解法将银中杨及玉簪落叶制成生物质炭,并以此为吸附载体研究其在不同初始离子质量浓度、pH值、Na+浓度及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下对Pb~(2+)、Cd~(2+)和Cr~(6+)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初始Pb~(2+)、Cd~(2+)和Cr~(6+)质量浓度的增加(0~800 mg·L~(-1)),落叶生物质炭对相应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也增加。将初始质量浓度设置在0~200 mg·L~(-1),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d~(2+)、Cr~(6+),然而,将初始离子质量浓度提升至300~800 mg·L~(-1),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溶液pH值由2增至8,可使Pb~(2+)和Cd~(2+)在生物质炭表面的吸附率得到迅速提升,然而,生物质炭对Cr~(6+)的吸附率在整个pH值变化范围则呈渐趋降低的趋势;随着Na+浓度增加(0~0.6 mol·L~(-1)),落叶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所表现的吸附规律各不相同,其中,对Pb~(2+)的吸附量先下降而后渐趋升高,对Cd~(2+)的吸附量逐渐下降,而对Cr~(6+)的吸附量则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Na+离子浓度由0 mol·L~(-1)提升至0.6 mol·L~(-1)可使生物质炭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降低16.8%和97.1%,相反,对Cr~(6+)吸附量却有所促进,使其增加55.6%;生物质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1)的Pb~(2+)、Cd~(2+)和Cr~(6+)吸附的数量随接触时间延长(0~1 440min)而逐渐增加,相同条件下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生物质炭对Pb~(2+)、Cd~(2+)的吸附主要以电性吸附为主,而专性吸附则为生物质炭吸附Cr~(6+)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9.
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人工更新的21、32、41、56年生红松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Sui等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连续浸提,研究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土壤各形态磷素质量分数的差异及变化规律,分析人工更新对土壤磷有效性和时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磷(H_2OPi)、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_3-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_3-Po)、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与全磷质量分数的相关性较高,是影响红松人工林土壤磷库储量的重要磷源;H_2O-Pi对红松人工林土壤有效磷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104,而NaHCO_3-Pi、NaOH-Po通过H_2O-Pi对土壤有效磷的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27、1.065。各组分质量分数随恢复年限延长而显著增加是导致土壤磷库储量增大的主要原因;红松人工更新56 a时,林地土壤有效磷供应能力基本接近阔叶红松原始林的水平,主要通过对H_2O-Pi、NaHCO_3-Pi、NaOH-Po的改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0.
<正>被称为"第三次土地革命"的土地流转已经开始,规模和形式的多样化在不断影响城镇人的生活,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向城镇大规模转移,两者相互作用使得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本文着重阐述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当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我国实现城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