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18篇
综合类   98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冯宇  徐志文  朱玲 《猪业科学》2018,(12):78-79
2018年1月,四川遂宁某猪场发生保育猪大批死亡,且整窝均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喘气、水样性腹泻、呼吸急促、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等。病理解剖患病猪只均发现肺部有炎症和实变,全身各淋巴结均有肿大现象,小肠胀气且变透明,有些猪小肠表面有黄色米粒大小的结节。发病1 d后猪只死亡,呈现典型病毒病症状。发病率达80%,死亡率达100%。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δ冠状病毒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2.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3.
珠江口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的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PCR-DGGE技术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研究了珠江口水体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演替:不同站位之间既存在共同谱带,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谱带;S4和S5两个站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相邻站位相比,DGGE指纹图谱变化明显,是颗粒附着微生物从海淡水混合区向海水区演替的中间过渡类型。对DGGE图谱中19条主带回收、测序表明,两个序列与已培养的微生物同源性≥99%,其余17条序列均与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种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91%~100%);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是珠江口颗粒附着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其中变形菌门为绝对优势种群(78.9%)。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氮相关营养盐水平和盐度是影响水体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5.
城市河岸带是城市最具生态效能和活力的空间,创造近自然植物群落能够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万物共生的可持续生态景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在积极探寻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构建的方法和标准,但这方面的综述文章寥寥无几。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新国内外相关文献50余篇,评述了国内外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构建现状以及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途径两方面研究进展,以期梳理整合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构建现状与趋势,拓宽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新视野,为城市河岸带植物群落构建研究的体系框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6.
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7.
研究花魔芋(Amorphophallus albus)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培养条件。以魔芋叶柄为外植体,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2,4-D、NAA、6-BA与KT 4种激素对魔芋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2,4-D、NAA、6-BA与KT对魔芋叶柄外植体膨大与愈伤组织形成具有显著效应。利于外植体膨大的最优激素组合为MS+3.0 mg/L 2,4-D+3.0 mg/L NAA+0.3 mg/L 6-BA+0.1 mg/L KT;利于愈伤组织积累的最优激素组合为MS+1.0 mg/L 2,4-D+3.0 mg/L NAA+0.3 mg/L 6-BA+1.0 mg/L KT。试验优化的激素组合条件下魔芋外植体膨大与愈伤诱导有较佳的表现,可用于花魔芋的培养。  相似文献   
48.
VP2蛋白Cys-402、Cys-214对猪细小病毒VLPs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猪细小病毒VP2 Cys-402(A)、Cys-214(B) 定点突变体为基础,将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及核酸免疫猪细小病毒抗体阴性的小白鼠,通过电镜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探讨突变Cys-402、Cys-214对猪细小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影响,旨在寻找利于外源基因插入的病毒样颗粒内部位点.电镜和小白鼠核酸免疫试验结果表明:Cys-214对病毒样颗粒的组装和免疫原性的发挥是必需的,其突变后不能促使VP2形成病毒样颗粒,更不能在免疫后的小白鼠血清中监测出相应抗体的存在;而Cys-402的突变并不干扰病毒样颗粒的形成和免疫原性的发挥.由此可以推测Cys-402及其附近可能存在利于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  相似文献   
49.
自测12条PRV不同毒株的gD全序列连同GeneBank中登录的9条gD基因全序列共21条基因序列,使用生物软件对它们的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突变区域的定位、遗传进化关系、酶切位点的差异、密码子偏爱性,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分析、三级结构预测等生物信息学的内容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PRV-g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的核苷酸长度在1 197~1 215 nt之间,氨基酸长度在399~405个之间,核酸同源性在97.3%~100%之间,氨基酸的同源性在89.8%~98.8%之间,在核酸820~837位有个高变重复区,不同毒株基因均对GC极为偏爱.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将我国PRV流行分为四川、华北、东南3个区域.毒株间基因内酶切位点、蛋白质亲水性、抗原表位和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等内容的分析结果十分相似,说明PRV-gD基因具有很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仔猪腹泻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生物信息,参考Gen Bank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四川地区猪场送检的腹泻仔猪病料中扩增PCV2全长基因序列,回收PCR产物。将其插入PMD19-T载体,构建了重组质粒,转化后筛选、提取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的不同分离株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1 767 bp,分离的三株基因组与Gen Bank上已发表的PCV2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1#94.7%~89.6%、2#94.7%~89.3%、3#96.4%~86.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97.9%~95.7%、2#97.1%~95.5%、3#98.4%~94.8%,说明四川地区腹泻仔猪病料中PCV2的变异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