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3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根据西沙和中沙群岛海域鱼类调查研究的历史资料,对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系统整理,发现该海域记录的鱼类种类有620种,隶属于26目98科301属。地理分布以印度-太平洋、印度-西太平洋、西太平洋3种类型为主,典型珊瑚礁鱼类的科属类型突出,证实了该水域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量以及高生产力的特性。采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得出,西沙和中沙群岛海域鱼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77、11.58、23.85),(3.07、6.33)和(2.06),与东沙群岛海域较为接近,且明显高于东海陆架区海域,证明低纬度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低,种类组成主要集中分布于较少数的分类类群。使用PRIMER5.2软件计算了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数值分别为60.0和164.0,其中△+低于东海陆架区(65.7),高于东沙群岛海域(55.2),说明西沙和中沙群岛海域鱼类组成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海区近而比东沙群岛海区远,这可能与西沙和中沙群岛海域主要受南海反气旋式环流系统所支配,环境因子变化大有关。对比我国同处于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海区的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并对10科典型的珊瑚礁鱼类进行相对丰富度和相似性指数分析,发现任意两海域之间典型珊瑚礁鱼类科的相对丰富度差异均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同处西太平洋地区物种多样性中心,起源同源有关。西沙和中沙群岛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较为相似,基本体现了距离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的特点;其鱼类组成的多样性符合以世界物种多样性高的三角区为中心,呈降低的梯度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支持西沙和中沙群岛海域鱼类地理位置靠近世界物种多样性高的三角区。  相似文献   
22.
北部湾3种金线鱼属鱼类CO 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直接测序法对产自北部湾的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japonic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3种金线鱼属鱼类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0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并探讨了3种金线鱼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所分析的48条COⅠ同源序列片段(696 bp)中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和10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与红棘金线鱼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无明显遗传分化.利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聚为一支,而苏门答腊金线鱼单独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金线鱼与红棘金线鱼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可能为同种,而苏门答腊金线鱼则与日本金线鱼、红棘金线鱼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证实红棘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是2个不同的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23.
该文以多行带、大带距梨农间作为试材,分析了梨树与作物长期间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7a生的梨、农间作的年均纯收入,4行带梨农间作为10326元/hm~2,2行带梨农间作为9909元/hm~2,分别是一般农田的1.42倍和1.36倍;是同龄梨园的1.12倍和1.07倍。土地当量为1.31~1.24。另外分析了间作地光照强度分布规律,耗水规律及梨树的胁地效应。  相似文献   
24.
<正> 沙兰杨为引进良种,前期生长特别快,深受群众喜爱,是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为给造林提供优质苗木,提高育苗的经济效益,1979年春我们在衡水市大麻森苗圃场进行了沙兰杨育苗试验。试验地耕作深度为21厘米左右,耕层为壤土,地势平坦,灌溉方便。试验均采用直插育苗,株行距为25×50厘米。一、不同粗度的种条作插穗育苗试验3月15日,选基径1.0厘米以下,1.0~1.5厘米,1.5~2.0厘米、2厘米以上四种不同粗度的种条,各剪去基部的弯曲部分与占全条四分之一的梢端,然后分别剪成长18厘米左右的插穗,分行扦插,四次重复,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饲养密度和玩具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确定育肥阶段适宜饲养密度范围。该研究基于中国相关标准和生产实际,采用3×2双因素设计(3个饲养密度水平×有/无玩具),分别设置0.75、1.05和1.35 m2/头密度水平,在各饲养密度水平下设置玩具组和空白组。结果表明,1.35 m2/头饲养密度下,猪的日均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水平,料重比显著低于0.75 m2/头组(P<0.05);随着密度升高,猪只在群体稳定期的躺卧和饮水时长减少,采食和其他行为时长增加(P<0.05),猪只体表温度、血清皮质醇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设置玩具能够增加猪只在圈栏内行为多样性,有效减少饮水消耗和异常行为(P<0.01),显著降低血清IgG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P<0.05),有利于增加采食量和质量增长。饲养密度和玩具在影响育肥猪耗水量、躺卧和采食行为上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基于试验结果和国内外研究分析,认为在提供福利设施条件下,1.05~1.35 m2/头的密度范围在发挥育肥猪生产性能、提升福利水平和质量效益方面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6.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27.
对奶牛舍颗粒物浓度和分布进行实时连续监测,是评估其环境风险和制定科学减排措施的前提。随着大型奶牛舍的快速发展,对尽可能少且科学地布置测点数量和位置并能够对舍内颗粒物浓度进行精准监测,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探究测点优化布置方案,该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大型自然通风奶牛舍内3个相邻饲养区域布置17个采样点,对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TSP)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进行了连续6个月监测,得到舍内浓度平均值(视为“真值”);利用系统聚类和误差分析方法得到优化的测点方案,并将其颗粒物浓度结果与6种传统测点方案进行对比,以确定最优的测点数量和位置方案。结果表明,舍内3个饲养区域内颗粒物浓度分布均匀,PM2.5浓度在不同采样高度上无统计差异(P>0.05),而TSP浓度在屋顶通风口下方(9.0 m)明显低于1.5和2.5 m高度(P<0.05)。与真值相比,优化测点方案的TSP和PM2.5浓度监测误差绝对值之和分别为6.4%~22.6%和4.7%~14.2%,均低于传统测点方案。综合考虑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和传统方案的易操作性,确定最优测点方案为:在奶牛舍中央屋顶通风口下方1.0~2.0 m处布置1个测点,在奶牛卧床上方2.5 m高度布置2个测点,上述3个测点按奶牛舍斜对角线进行布置;另外,分别在挤奶通道、饲喂通道、清粪通道上方2.5 m高度处各布置1个测点;共计6个测点。该优化测点方案可满足监测准确性和易操作性要求。  相似文献   
28.
珠江口鱼类组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李永振 《水产学报》2000,24(4):312-317
根据1998年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江口鱼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珠江口水域的鱼类主要是沿岸或河口性的小型鱼类,棘头梅童鱼、皮氏叫姑鱼、银鲳、孔Jia虎鱼、红狼牙Jia虎鱼、触角沟Jia虎鱼、矛尾Jia虎鱼、拟预选尾Jia虎鱼、眶棘双边鱼、双线舌鳎、半滑舌鳎、凤鲚、勒氏短须石首鱼、丽叶Shen、前鳞骨鲻、龙头鱼、带鱼、短带鱼、小带鱼、鳓鱼、黄鲫、日本Ti、康氏小公鱼、黄吻棱Ti、棕腹刺Tun、黄鳍东方Tun、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等,是珠江口鱼类组成的主体。鱼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底栖种类和中上层种类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9.
4种鳕鱼线粒体16SrRNA、COI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蓝鳕(Micromesistius poutassou)和远东宽突鳕(Eleginus gracilis)4种不同属鳕鱼的线粒体16S rRNA、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COI)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鳕鱼种间的序列差异.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4种鳕鱼线粒体3个基因片段的总长度分别为539 bp(16S rRNA)、601 bp(COI)和385 bp(Cyt b),其基因片段的A+T含量都较高.4种鳕鱼种内个体间序列变异较小,3个基因片段的核苷酸替代速率依次为Cyt b> COI >16S rRNA.Cyt b 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鳕和狭鳕间分歧时间约为219万年,发生于中新世(Mio-cene);宽突鳕与蓝鳕间分歧时间约为653万年,发生在上新世(Pliocene).根据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树表明,狭鳕与太平洋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蓝鳕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