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9/2010和2010/2011两渔季,我国渔轮在南极公约区内、位于CCAMLR48.1亚区邻近南设得兰群岛和48.2亚区邻近南奥克尼群岛的南大西洋水域开展了南极磷虾捕捞作业。根据两渔季采集的捕捞群体中南极大磷虾体长及性比资料,利用体长频数的混合分布法,比较和分析了两渔季我国商业捕捞所获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年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夏至秋初(12月~翌年4月),近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水域,南极大磷虾捕捞群体中至少有5个年龄组,雌雄性比、种群年龄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间和季节、区域差异。48.1亚区近南设得兰群岛水域,2009/2010和2010/2011渔季的1月和12月,南极大磷虾以5+龄虾数量最多,雌性临产个体占相当比例(>40%),雌性临产个体的年龄分布为3+~5+龄,以5+龄为主。而48.2亚区邻南奥克尼群岛的水域,2009/2010渔季的2月,以5+龄虾数量最多,出现一定比例的5+龄雌性临产个体;2010/2011渔季2~4月连续3月,随时间后移,该水域的大磷虾年龄构成由复杂转为单一;以3+龄虾数量最多,雌雄比值增加;雌性临产个体由很少至基本不出现(<1%);各年龄组生长率随月减少,3~4月均为负值。由上述结果推测,2010/2011渔季南极大磷虾产卵高峰期应早于2011年2月,较2009/2010渔季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32.
南极磷虾()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且具有集群特征。本研究从虾群形态特征及生物学角度对南奥克尼群岛海域南极磷虾昼夜垂直移动习性及虾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带状虾群在各时段呈主导性分布,但在各时段比例差异显著,曙光到黄昏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在白天时段降到最低值,为65%;黄昏到曙光时段,水平带状虾群比例高且稳定。球状虾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时间间隔,分散状虾群表现出在日升到白天时间段的连续性特征。南极磷虾虾群中心深度在不同时段具有较大差异,曙光和暮光时段是平均虾群中心深度的分界点;南极磷虾不同虾群形态中心深度也具有差异性,球状虾群平均虾群中心深度最大,分散虾群次之,水平带状虾群最小。不同时间段内虾群水温呈波动变化状态,变化范围为–1.6~1.3℃,最小值出现在暮光时段,最大值出现在夜间时段;虾群水温和虾群中心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南极磷虾体长在不同时段存在明显差异(<0.001),各时段优势体长组差异明显,白天到下午时段优势体长组要明显高于其他时段优势体长组。  相似文献   
33.
34.
为提升鱿鱼钓机国产化水平,该文针对鱿鱼钓机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保护装置及控制面板等关键部件进行了改进设计。动力系统采用交流伺服驱动器结合交流伺服永磁同步电机的运行模式。控制系统包括放线程序、诱钓程序收线程序和收工程序子控制系统。显示操作面板采用数码管显示器和图文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海况和钓捕要求调节作业参数。在保护装置方面设计了智能防过载功能,0位(重锤位于海平面的位置)及上限位置保护和缺相报警措施。海上测试结果表明试验机运行稳定,试验机20 d渔获量为2 493 kg,试验机渔获量与对照机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5.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深5~20m的水域[1-2],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3-4]。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种类[5],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碘、磷、铁、盐以及维生素B1、B2等多种营养元素[6-7],另外,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降压消肿、降血脂等药用功能[8-11]。海蜇的生命周期较短,具有活动能力弱、食物链短、生产速度快、能够形成渔汛、易于捕捞、加工较为便捷等特点,成为较理想的增殖放流品种。  相似文献   
36.
为了明晰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特征,开展不同网目尺寸(45、50和55 mm)和网片高度(6和10 m)的单层流刺网生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单峰分布;选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模型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似然比卡方检验和赤池信息系数(AIC)比较表明,Lognormal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卡方值为30.65,明显小于临界值,AIC值为147.78,模型曲线向右倾斜明显,峰值左侧选择率递增较快,右侧下降缓慢,与原始数据相符;50 mm网目50%选择性体长为123 mm,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为123~209 mm;根据遭遇网具的棘绿鳍鱼资源结构估算结果,实验海域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优势体长范围为125~185 mm,与早期研究结果相近;50 mm网目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与当前资源优势体长范围相近,可实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总体上两种高度(6和10 m)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分布相似,优势体长范围相近,上述两种网片高度对棘绿鳍鱼资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春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口桁杆拖虾网采用套网法进行了选择性试验,分析研究了桁杆拖虾网3种网目尺寸的网囊对脊腹褐虾Cargon affin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总体虾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20、25、35 mm时,脊腹褐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1.36、46.42、57.68 mm;葛氏长臂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3.35、47.20、62.01 mm;总体虾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7.45、50.56、64.87 mm。虾类网囊网目内径(Me)与50%选择体长(L0.5)之间的关系:脊腹褐虾,L0.5=1.0964Me+19.179,R2=0.9984;葛氏长臂虾,L0.5=1.2779Me+16.777,R2=0.9814;总体虾类,L0.5=1.999Me+22.297,R2=0.9729。  相似文献   
38.
日韩小网目南极磷虾拖网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南极磷虾(Euphausua superba)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开发价值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本研究以中国南极磷虾捕捞船队引进的日韩小网目南极磷虾拖网为原型网,采用田内准则进行网具模型试验,比较分析其网具性能。模型网大尺度比λ分别为14(韩式网,Net B)和16(日式网,Net A),平均小尺度比约为3,速度比为3。模型试验于东海水产研究所拖曳水池中进行。模型网试验速度分别为:0.345 m/s、0.428 m/s、0.513 m/s、0.599 m/s、0.685 m/s。L/S取网具下袖端间距与下纲长度的比值,范围取0.4~0.55,以0.05为间距分4档。模型试验记录各档拖速和L/S下模型网的阻力和网口高度数据。按照模型换算准则换算得到原型网相应拖速下的阻力、网口高度和能耗系数等指标,分析网具的水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韩式磷虾拖网(192.60 m×110.50 m)网具阻力小于日式磷虾拖网(185.40 m×128.50 m);(2)日式磷虾拖网在扩张性(网口高度、扫海面积)、经济性(能耗系数)以及滤水性(水动力性能)方面优于韩式磷虾拖网;(3)两顶拖网在水槽模型试验时,网口与网身水下运动时均可保持稳定,网身呈流线型,未出现凹凸现象;(4)日式南极磷虾拖网的阻力估算公式为:RA=1/2ρ(0.24 R-0.5 SV2e)T;韩式拖网为:RB =1/2ρ(0.177 R-0.542e)STV;综合两顶拖网得到的小网目南极磷虾拖网的阻力估算式为:R=1/2ρ(0.209 R-0.52e)STV2。  相似文献   
39.
智利竹筴鱼渔场海表温度及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5年3月~7月大型拖网加工船"开富号"在智利外海东部智利竹筴鱼渔场(38°~47°S、78°~93°W)得到的生产调查数据及通过NOAA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对该海域调查期间的竹筴鱼资源与海表温度(SST)及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整个调查期间平均日产量为146.33 t,其中以4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2)平均CPUE为10.49 t/h,其中以7月份最高,3月份最低;(3)随着季节从秋季进入冬季,智利竹筴鱼渔场总体从南向北移动,秋季(3~5月初)的渔场由东向西移动,而冬季(5月末~7月)的渔场则突然向东转移;(4)智利竹筴鱼渔场主要分布在SST为10~18℃的海域,其中又以13~14℃的渔获率较高;(5)智利竹筴鱼渔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浓度为0.12~0.26 mg/m~3的海域,其中又以0.14~0.18 mg/m~3的渔获率较高;(6)随着秋冬交汇,智利竹筴鱼鱼群明显分裂成两片渔场进行聚集,其中西部渔场大规格个体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40.
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