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41.
罗非鱼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奥尼罗非鱼和吉富罗非鱼对低温和重金属的抗逆性。抗冻性实验结果表明,奥尼罗非鱼的抗冻性优于吉富罗非鱼。抗冻性较好的奥尼罗非鱼对重金属的抗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的不同重金属作用下,奥尼罗非鱼幼苗对受试3种重金属离子(Pb2+、Cr6+、Cu2+)的抗逆性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相同条件下,对受试3种重金属离子的抗逆性:Cr6+Cu2+Pb2+。  相似文献   
42.
夏季温度较高,在罗非鱼网箱养殖过程中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3.
目前,我国罗非鱼年总产量已达到110多万吨以上,成为世界罗非鱼生产第一大国。但是.我国罗非鱼产业现阶段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较为严重问题.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这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寻求一条罗非鱼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4.
奥尼罗非鱼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鱼选择与培育1.亲鱼选择亲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一般选择1龄以上的罗非鱼。亲鱼在使用前需经历3次选育:一般在幼鱼达到50~100克时,需要将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分别挑选出来单独饲养;当体重达到250~300克时,挑选出尾纹鲜艳、尾带整齐、体较长、没有畸形的  相似文献   
45.
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F1群体平均优势为0.129 4~0.368 4.除尾柄长超亲优势较大外,其他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较小或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2)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为0.714 2~0.995 3,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极显著(P<0.01).除尾柄长外,其他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介于0.469 4~0.737 9,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较高.(3)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尾柄高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在0.776 6~0.999 7范围内,而遗传相关在0.994 1~1.000 0之间,表明这些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取样结束后,采用3.95×106 CFU/mL的海豚链球菌菌液进行腹腔感染,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代12 h后出现死亡,而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192 h后才出现死亡.384 h后,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为40%,正反交组F1分别为20%和23.3%,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最低,为6.67%.研究结果表明,除尾柄长外,杂交F1的其他性状不具备超亲优势,然而杂交可以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46.
患病大鲵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濒死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YZ01,经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病原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人工感染试验可致健康大鲵出现与自然患病大鲵相同的症状,并从感染患病大鲵体内再次分离到该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和头孢呋辛等18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47.
从患病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HE01,经人工感染健康巴西龟,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龟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 S rDNA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8.
奥尼罗非鱼仔稚鱼饲料中适宜蛋白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奥尼罗非鱼仔稚饲料中最适蛋白质水平,采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45%、50%和55%的7种饲料投喂奥尼罗非鱼仔稚鱼28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增重率先升高,在45%到达最高值,随后又逐渐下降,4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通过对饲料蛋白质水平和增重率的二次回归分析表明,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3%时,罗非鱼仔稚鱼有最大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似.(2)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鱼体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高蛋白组(50%、55%组)鱼体灰分显著高于低蛋白组.(3)当日粮蛋白质水平为25%~45%时胃蛋白酶和淀粉酶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上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5%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高于45%后,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脂肪酶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时有最大活性,且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在饲料蛋白含量55%时活性最低.  相似文献   
49.
吉富罗非鱼幼鱼对10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指示剂研究吉富罗非鱼幼鱼对10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磷、总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10种饲料原料分别为玉米蛋白粉、玉米柠檬酸渣、玉米胚芽粕、普通豆粕、发酵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麦芽根、鱼粉和蚯蚓粉,试验日粮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试验饲料原料组成.选用初体重为(7.05±0.09)g的吉富罗非鱼苗495尾,随机分为11组,每组3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1种试验日粮,收集的粪便样品待测.结果表明:10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磷、总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范围分别为41.7%~98.9%、90.6%~99.6%、73.1%~98.8%、49.5%~99.6%、45.4%~99.7%和83.3%~100%.在10种饲料原料中,鱼粉、蚯蚓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总能表观消化率较高;玉米柠檬酸渣和蚯蚓粉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较高;玉米胚芽粕和蚯蚓粉的磷表观消化率较高.蚯蚓粉的总能表观消化率最高,麦芽根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总能表观消化率最低,大豆浓缩蛋白的磷的表观消化率最低.各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趋势一致.由此可知,大豆分离蛋白、蚯蚓粉可视为鱼粉的优良动植物替代物,大豆浓缩蛋白、普通豆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略低于大豆分离蛋白、蚯蚓粉和鱼粉,麦芽根的营养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在(27.0±1)℃条件下,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低聚木糖(0.015%、0.030%、0.045%、0.060%)对初始体重为(6.29±0.94)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水族箱内随机放幼鱼12尾,投喂率为6%,自然光周期,循环过滤水系统饲养8周。结果显示:添加0.030%低聚木糖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30%和0.045%低聚木糖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奥尼罗非鱼幼鱼全鱼的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样本中的肝胰脏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030%组的最高,添加低聚木糖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分别在0.030%与0.045%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聚木糖添加量(x)与特定生长率(y)之间存在关系:y=-256.34x2+16.716x+3.6479(R2=0.9266),低聚木糖添加量在0.033%左右时,可以提高幼鱼的消化酶活力和饲料转化率,从而较好促进奥尼罗非鱼幼鱼的生长,对鱼体的营养成分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