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选取几种不同的微生物肥料样品,分别使用倾注法和涂布法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检测的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有无差异性,同时分析比较倾注法和涂布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何永琴  苏永全  毛勇  王军 《水产学报》2012,36(10):1520-1528
选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我国近海浙江舟山(ZS)、福建厦门(XM)、广东惠来(HLQ及HLB)、海南陵水(LS)及广西北海(BH)日本囊对虾6个群体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探讨了日本囊对虾的种质资源状况。结果显示,9个位点在6个日本囊对虾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PIC>0.5),共检测出235个等位基因;6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在13.2~17.7;PIC平均值在0.851 2~0.903 5;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729 6~0.788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880 5~0.925 1;表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6个群体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6.94%来自群体间,93.06%来自群体内。由ZS、XM和HLQ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Ⅰ与由HLB、LS和BH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Ⅱ之间的Fst均大于0.05,发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相同形态变异类型各群体间的Fst均小于0.05,遗传分化不明显。日本囊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为0.178 5~0.621 8;UPGMA聚类分析表明,聚类关系符合距离隔离模式,BH群体和LS群体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HLB群体聚为一支;XM群体和HLQ群体先聚在一起,再与ZS群体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3.
对虾科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构建32种对虾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对虾COⅠ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14.
由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发的"白点病"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但仍未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健康大黄鱼和患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肠、脾、头肾与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进行检测,研究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MIF在健康大黄鱼肠、脾、头肾、肝各组织中均无表达;MIF在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各组织中高表达,表达强度从弱到强依次是肠、肝、脾、头肾,MI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0%、86%、90%。推测MIF在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西部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农业又称设施园艺,国外称作"工厂化农业",国内俗称"温室园艺"或"大棚农业"。设施农业与大田农业之不同,首先在于"设施"二字。设施农业的特点主要是采用人工创造的气候环境来适应或改变植物生长与发育所需的条件。这种在可控条件下,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工厂生产方式的高效和集约化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其生产效率较大田高5~10倍,它克服了传统农业  相似文献   
16.
豇豆茎基腐烂病是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豇豆的一种严重病害,致病菌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的测定,被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这一鉴定结果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在紫外照射2 h后全黑暗22 h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生长温度为33~38℃;最适培养基是PDA;最适pH是6~7;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淀粉、磷酸氢二铵。  相似文献   
17.
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日本对虾养殖群体两个世代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108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长度为196-528 bp,各位点等位基因数为6-23个。亲本和子代群体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8.5个和11.5个,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721和0.63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75和0.7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32和0.729。根据标记信息,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个世代的个体分别进行系谱结构推断,亲本群体划分为6个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77-2.356,均值为1.510;子代群体划分为17个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593,均值为1.113。亲本和子代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3.089,均值为1.238。根据各分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了日本对虾两个世代的遗传进化树。其中18个分群体(4个亲本群体和14个子群体)经过聚类后形成3个分支,其余5个分群体(两个亲本群体和3个子群体)明显偏离于主支。研究发现,子代的观测杂合度明显低于亲本,说明子代在继承亲本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已经丢失了一定的杂合性。  相似文献   
18.
运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ZA1、HN、ZA2、ZP、DS)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中共检测到75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 875~7. 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 632~3. 719、平均PIC值范围在0. 498~0. 62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 410~0. 5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589~0. 687。各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 147~0. 305,说明各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除ZP与DS群体外,其他群体在多个微卫星位点上均显著偏离平衡(P 0. 05),说明大部分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 028~0. 199;根据Fst计算得到各群体间的Slatkin’s遗传距离在0. 029~0. 249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厦门市的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本文通过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厦门市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的遗传结构、种质资源状况及近交程度,为该地区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提纯、保优、复壮及遗传选育提供背景资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硼酸与蔗糖对三角梅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三角梅花粉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硼酸和蔗糖对三角梅花粉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当浓度的硼酸和蔗糖,有利于三角梅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蔗糖浓度以20 g/L,硼酸浓度以15 mg/L最适宜.适合三角梅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固体培养基是20 g/L蔗糖、15 mg/L硼酸、2 g/L琼脂.  相似文献   
20.
以黑曲霉TC-01菌株作为试验材料对其液态发酵条件及初步纯化后的柚苷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碳、氮源对产酶的影响,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产酶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柚苷酶酶活与初始相比提高了2.4倍,达到1 216.7 U/mL。对TC-01产柚苷酶中α-鼠李糖苷酶和β-D葡萄糖苷酶的酶学性质分别进行了研究,2个酶反应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60℃,在50℃以下保温1 h,2个酶的活力基本不受损失;2个酶最适pH值为4.0,α-鼠李糖苷酶在pH值4.0~8.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β-D葡萄糖苷酶在pH值5.0~7.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α-鼠李糖苷酶米氏方程Y=0.001 3X-4.0×10-6,Km=5.60 mmol/L,β-D葡萄糖苷酶米氏方程Y=0.001 8X-3.0×10-6,Km=1.03 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