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22.
罗氏沼虾健康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罗氏沼虾健康育苗的关键技术,为罗氏沼虾育苗生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10年6月,在127.3m3水体中投放2700.00万尾罗氏沼虾幼体进行健康育苗试验,综合育苗幼体PCR病毒检测、控制适中育苗密度、加强水质调控、禁止使用抗生素等主要技术措施,培育23~27d。【结果】90%幼体变态,获得淡化虾苗1721.30万尾,单位水体产量13.50万尾/m3,平均育苗成活率为63.69%,平均运输成活率为86.0%。经检测,虾苗种质量达到罗氏沼虾苗种标准(DB45/T515-2008)的要求。【结论】采用健康育苗技术可有效提高罗氏沼虾苗质量及养殖成活率,其健康育苗技术主要包括:保持育苗水质良好、控制中等的育苗密度(15.00万尾/m2)、禁止使用抗生素、不滥用药物及防治育苗病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23.
对西江斑鳜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比例性状和内部特征进行观察测定,初步分析南北斑鳜种群在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4.
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培育至3龄以上,自然受精、人工孵化.4月上旬获第1批受精卵,经4 d室内孵化,出苗36万尾,培育至7~8cm32.4万尾,成活率达90%.比湖北地区产苗时间提前1个多月.  相似文献   
25.
针对我区斑点叉尾鮰鱼苗供应自给率低的状况,于2000年~2002年在那马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试验。2000年9月选择后备亲鱼198尾,培育至次年4~5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35块,产卵率为35.4%,平均受精率87%,孵化出卵黄苗36万尾,培育至2.8cm规格时存活34.4万尾,成活率95.6%。  相似文献   
26.
江林源 《水利渔业》2006,26(3):48-49
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培育至3龄以上,自然受精、人工孵化。4月上旬获第1批受精卵,经4d室内孵化。出苗36万尾,培育至7~8cm 32.4万尾,成活率达90%。比湖北地区产苗时间提前1个多月。  相似文献   
27.
罗氏沼虾诺达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诺达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需上报的罗氏沼虾白尾病(whitetail disease,WTD)的主要病原体。为建立快速检测MrNV的套式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MrNV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PCR条件进行优化后通过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扩增出205 bp的MrNV衣壳蛋白基因片段,最佳引物浓度为0.8μmol/L、退火温度为56℃、Mg2+浓度为2.0 mmol/L,而对其他对虾病毒基因组均没有扩增出条带;检测MrNV的灵敏度大约为RT-PCR的103倍,最低可检测到2.612×10-2 fg MrNV RNA。应用套式RT-PCR和一步法RT-PCR同时对108份来自广西各地的罗氏沼虾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套式RT-PCR共有9份检出MrNV,而一步法RT-PCR仅有3份检出MrNV。由此可见,建立的套式RT-PCR检测方法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提高MrNV的阳性检出率,可用于MrNV急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为WTD的临床检测、流行病学调查、进出口检疫和实验室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研究亮点: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MrNV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检测MrNV的套式RT-PCR方法。该方法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低可检测到2.612×10-2fg MrNV RNA,能提高临床样品MrNV的阳性检出率,可用于MrNV急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广西北海海区文昌雄鱼性腺发育规律和繁殖生物学特性。【方法】对广西北海海区文昌鱼进行连续3年的跟踪采样和观测,分别测定北海文昌雄鱼群体的体重和成熟系数(GSI),并对雄鱼精巢组织切片进行连续显微观察。【结果】北海海区文昌雄鱼繁殖季节从每年3月开始,5~6月为繁殖盛期,7月后繁殖基本结束;雄鱼性腺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5.0~27.0℃;其精巢发育分为初始期、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变态期和精子成熟期5个时期;精子细胞具有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发育不同步、但在繁殖高峰期能够相对同步成熟的特点。【结论】初步掌握了北海海区文昌雄鱼的繁殖特性和性腺发育规律,为今后开展天然海区北海文昌鱼资源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4.00±1.00)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L1、L2、L3、L4和L5组),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86%、5.11%、7.67%、10.19%和13.02%的等氮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L3组的FCR显著低于其余组(P<0.05);对SGR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最适脂肪含量为6.82%。饲料脂肪水平对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肌肉的蒸煮损失率、粗脂肪含量、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呈上升趋势,L5组的二十碳五烯酸(EPA)显著高于其余组,L5组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L1和L2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肌肉硬度、弹性、凝聚性和黏性呈下降趋势,且L1~L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L5组的总鲜味氨基酸(∑FAA)、丙氨酸(Ala)及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显著低于L1组(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饲料脂肪含量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的营养品质,在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幼虾饲料中脂肪的建议添加量为6.82%~10.19%。  相似文献   
30.
对中国海南岛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的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海南糙海参的性腺发育可分为恢复期(Ⅰ期)、增长期(Ⅱ期)、成熟期(Ⅲ期)、部分排放期(Ⅳ期)、排空期(Ⅴ期)共5个时期。1)精巢发育特征:Ⅰ期,生殖上皮出现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生殖管壁最厚;Ⅱ期,生殖管上皮变薄,褶皱往管腔中延伸;Ⅲ期,成熟精子充满整个生殖管;Ⅳ期,生殖上皮恢复褶皱形态;Ⅴ期,生殖管中剩余少量残留精子。2)卵巢发育特征:Ⅰ期,在生殖上皮附近附着卵原细胞和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Ⅱ期,大量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与卵原细胞及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共存于生殖管中;Ⅲ期,卵黄发生时期卵母细胞充满生殖管;Ⅳ期,在生殖上皮附近重新出现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生殖管腔中出现营养性吞噬细胞;Ⅴ期,生殖管腔残留少数卵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