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饥饿致死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作者观测了全长6.6~177.6 mm的鲤、鲢、鳙、草鱼苗和鱼种的饥饿致死时间及饥饿死亡时皮肤和肠的组织学及亚微结构变化。在水温18.0~23.0℃时,这几种鱼苗50%饥饿致死时间为7.3~12.0d,耐饥饿力由强至弱依次为:鲤(10.4~12.0d)>鳙(9.6 d)>草鱼(8.8 d)>鲢(7.3d)。夏花至春片鱼种的50%饥饿致死时间为15~271d。水温与鱼的饥饿致死时间呈负相关。饥饿致死的鲤苗皮肤破裂,指纹状细胞界限不清,排列散乱,粘液细胞小,神经丘萎缩;鲢、鳙鱼苗肠粘膜细胞核和细胞器或肿胀或萎缩或溃解。  相似文献   
42.
对虾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吉桥  徐锟 《水产科学》2002,21(5):23-28
诊断对虾病原的方法有传统的形态病理学(光镜和电镜直接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等)、扩增和生物测定、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肝胰脏细小病毒病(HPV)、拖拉症(Taura syndrome,TS)、白斑综合症(WSSV)、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病(MBV)和杆状对虾病毒病(BP)等病原均采用非放射性的基因组探针目前已研制出了NHP、某些弧菌(Vibrio spp)和微孢子虫的传统基因探针,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DNA扩增方法确立的检测某些病原的高敏感性方法也应用在对虾病原诊断上。  相似文献   
43.
鱼类配合饲料中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鱼类配合饲料中的促生长剂、诱食剂、酶制剂、生物制剂和粘合剂等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4.
南美白对虾( Penaeus(Litopenaeus)vannamei Boone,1931)属对虾科( Family Penaeidae )对虾属( Genus Penaeus)、白对虾亚属(Sugbgenus Litopenaeus ),国内曾译名为凡纳对虾或万氏对虾,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语用名为White-leg shrimp(白脚虾),美国叫Pacific White Shrimp(太平洋白虾),有的地方则与其它虾种混淆,泛称白虾(White shrimp).  相似文献   
45.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3,22(2):49-51
这里的安全系指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南美白对虾的安全养殖即保证对虾存活和成品虾为无公害健康食品的养殖技术。安全养殖的核心是彻底隔离病原(尤其是病毒)和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关键要抓好“四大”环节:彻底清池消毒、合理投放健康虾苗、科学投喂药饵和保持良好水质。对虾的暴发型病毒病原来自水生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因此,隔离病原就是隔离可能染病的水和带病载体。目前国内外成功可行的隔离病原的方法主要有:高盐水(卤水)兑淡水、井盐水兑淡水、低盐(5以下)淡水(半咸水)和工厂化封闭式循环养殖。1 高盐水(卤水)兑淡水安全养虾收虾后,…  相似文献   
46.
鱼苗当年养成食用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辽宁省水产局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一年下达的《鱼苗当年养成食用鱼》课题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7.
主要养殖鱼类摄食的化学感受与诱食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鱼类嗅觉和味觉器官结构、功能的最新资料;介绍了鱼类摄食化学感受的研究方法;评价了主要养殖鱼类对不同物质的感受能力及作为诱食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48.
主要养殖鱼类摄食的化学感受与诱食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9.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2,21(6):40-44
根据肉眼观察卵巢的大小、颜色和组织切片中卵细胞发育最大一期的面积,将南美白对虾的卵巢发育分为5期^[1,2]。  相似文献   
50.
在水温22-25℃下,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1-15日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消化系统发育过程.结果发现,破膜后1天,消化道呈裂缝状腔隙,2日龄时食道贯通,卵黄囊很大,为内源营养阶段.3-5 日龄消化道基本贯通,胃腺出现,卵黄变小,被吸收,为肠内-外源营养期.5-6日龄后,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消化系统分化为食道、胃、肠、直肠、肝脏和胰脏等.食道粘膜为复层上皮,富含杯状细胞.颌齿本质加厚,咽齿开始硬化.胃的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土皮,粘膜上皮没有杯状细胞.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肠上皮具杯状上皮细胞.肝小叶分界和肝索明显,进入外源营养阶段.破膜后3天出现独立的胰脏.胰腺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破膜后5天出现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