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37篇
水产渔业   5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罗非鱼热休克蛋白70(tilapia heat shock protein,tHSP70)的理化特性、糖基化位点、跨膜区域、蛋白的细胞定位及信号肽与虹鳟等其他动物HSP70的相似性,以人工合成c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其完整CDS,并将此DNA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pGAPZa-A连接,构建pGAPZa-HSP70表达质粒,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tHSP70蛋白,对表达上清液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分析后,采用Ni2+IDA层析脱盐纯化目的蛋白,并对所表达的蛋白进行糖基化PAS染色鉴定。对表达的蛋白进行SDS-PAGE后,将所获得的非预定大小(约100 ku)条带进行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并确定其蛋白种类。结果表明:tHSP70所含氨基酸数量为640,分子量为70 274.5 u,等电点为5.49。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体外)的半衰期为30 h,在酵母内半衰期大于20 h,而在大肠杆菌内的半衰期也大于10 h,不稳定指数为36.64,脂肪族指数为85.58。可能分别含有6个N-和O-糖基化位点,所克隆tHSP70基因与目的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完全一致,所构建的pGAPZa-HSP70质粒能在GS115中成功表达,诱导表达上清液经SDS-PAGE及Western-blotting分析后发现,除70 ku目的蛋白外,还出现一条100 ku条带。经糖基化PAS染色证明,此100 ku蛋白可能是HSP70糖基化的结果,且能被人的兔抗HSP70抗体识别,质谱鉴定证明该条带即是tHSP70蛋白。本研究所表达tHSP70蛋白为后续罗非鱼细胞学及抗原提呈等免疫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galactiae)。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83.9%~100%之间;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47.4%~100%之间。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83.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进行提纯选育,并利用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亲本作母本和奥利亚罗非鱼作父本进行杂交生产子一代,再对子一代开展网箱养殖对比试验,以养殖试验的结果来评价选育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效果。结果表明:(1)选留系后备♀亲本选留数量及留种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吉奥"杂交组合的产苗量和雄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经过选育的"吉奥"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对照组;生长速度增加明显;头部比例有变小的趋势;(4)试验组"吉奥"罗非鱼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而饵料系数比对照组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吉奥"罗非鱼的选育效果良好,可为"尼奥"罗非鱼的苗种生产提供亲本保障。  相似文献   
84.
佛耳丽蚌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西  高健 《水产学报》1991,15(4):344-347
佛耳丽蚌(Lamprotula mansuyi)是大型的稀有淡水经济贝类。与其它丽蚌相比,佛耳丽蚌贝壳大而厚实,是生产大型珍珠核和制作贝雕工艺品的优良材料,而且利用该蚌能培育大型的天然珍珠。因此,该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关于佛耳丽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从广西左江搜集了大量的样本,对佛耳丽蚌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生长规律,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要本文报道了以鲤鱼生长激素作饲料添加剂拌饲料投喂尼罗罗非鱼和移德鲤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该激素对移德鲤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6.
本文反映了佛耳丽蚌年龄与生长、生活习性、食性、繁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一)佛耳丽蚌是一种生长缓慢、寿命长的淡水河蚌。(二)佛耳丽蚌只适应在江河中生长,而不适应在静水的水域中养殖。(三)佛耳丽蚌的食性主要以硅藻为食。(四)佛耳丽蚌的繁殖季节在2-5月,以3-4月为盛期。(五)佛耳丽蚌的种群已严重衰竭。  相似文献   
87.
以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为对象,比较了吉富罗非鱼单养、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混养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单养4个组中,投放密度为27 000尾/hm2的利润最高,达到了106 192.5元/hm2;在与斑点叉尾混养的4个组中,吉富罗非鱼22 500尾/hm2+斑点叉尾4 500尾/hm2的组合利润最高,达到了126 885元/hm2。将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鱼混养组与吉富罗非鱼单养组对比发现,混养4个组的经济利润明显高于单养组。以上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和斑点叉尾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单养。  相似文献   
88.
广西发展罗非鱼产业的优势、机遇和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养殖的优良品种,属热带性鱼类,不但生长快,易繁殖,食性杂,病害少,产量高,而且在淡水、海水中均可养殖。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殖罗非鱼。广西养殖罗非鱼始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真正大面积发展,  相似文献   
89.
由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I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90.
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成鱼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确定该病病原,对广西南宁、合浦两地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中分离到两株(NN和HP)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由此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