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孟家段水库鲢、鳙的生长及提高鱼产量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孟家段水库渔获鲢鳙中,鲢年龄组成不合理,5~7龄鱼占其总尾数67%。鲢、鳙生长较慢。应加大放养规格至13~14cm,降低放养量至每年2.5万kg,鲢鳙比例调整为3:7,加大对凶猛的捕捞力度。  相似文献   
32.
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氮、磷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口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中的氮、磷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虾池水体中的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平均值含量为134.8μg/L,氨氮与亚硝酸盐平均值含量分别为60.6μg/L和33.0μg/L。无机氮浓度平均值为228.3μg/L,无机磷的浓度平均值为66.0μg/L,均已经超过了富营养化的阈值。虾池N/P值的变化范围为2.27~6.27,绝大部分时间的N/P值在5以下。虾池水柱毛初级生产力变化在1.28~11.38g/(m2·d),总平均值为5.27g/(m2·d);呼吸量的变化范围是1.09~9.26g/(m2·d),总平均值为4.17g/(m2·d)。试验虾池的P/R值的变化范围在1.10~3.00,平均值为1.36。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摄食行为、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工厂化条件下,设60、100和140尾/m~3 3种养殖密度,养殖周期50 d,记录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摄食行为,并测定其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在摄食行为方面,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幼鱼摄食形态基本遵循圆锥形—碗形—团形—平铺形的变化规律;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分布在上层摄食比例逐渐降低,对应的平均摄食比例分别为80.0%、72.0%和66.7%,其在摄食等级1所占比例也逐渐降低,分别为82.7%、73.3%和64.0%。在生长性能方面,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平均增重、日增重、饵料转化率和生长效率等4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饵料系数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体长、全长、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等6项指标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珍珠龙胆石斑鱼白细胞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葡萄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以养殖密度为100尾/m~3的效果最佳。【结论】养殖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工厂化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适宜密度为100尾/m~3,既能保障其健康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又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4.
流沙湾悬浮物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流沙湾设置9个观测站,对透明度和悬浮物数量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水温周年平均值为26.4 ℃,变化范围为19.0~31.9 ℃;水域透明度年平均值为133.3 cm,变化范围为50~240 cm;悬浮物含量变化在9.12~29.90 mg/L之间,平均为18.70 mg/L。水域悬浮物含量有较明显的月变化规律(P<0.05),总的变化趋势是年水体悬浮物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折线起伏变化分布。悬浮物含量多数观测站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其平均值为26.81 mg/L。水体悬浮物数量的水平分布表现为5号站、6号站和9号站含量较高,1号站、3号站和8号站含量较低,即沿岸观测站高于航道与湾口。  相似文献   
35.
在水温(28±0.2)℃、盐度29.8±0.2、pH8.0±0.2和溶氧6.0mg/L的条件下,将体长(49.28±4.79)mm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幼虾放在盛水20L的100L白桶中,用NaNO2(分析纯)溶于新鲜海水配制成2000mg/L的母液,使试验组水中亚硝酸盐氮(NO2^--N)质量浓度为151.36、239.88、380.19、602.56、954.99mg/L,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亚硝酸盐氮对日本囊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NO2^--N毒性效应与质量浓度和胁迫时间呈正相关。在同一时间下日本囊对虾的死亡率随着NO2^--N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质量浓度下对虾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O2^--N对日本囊对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806.100、970.939、780.050、427.391mg/L,安全质量浓度为42.739mg/L。NO2^--N质量浓度为151.36、239.88、380.19、602.56、954.99mg/L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是120.008、111.954、94.207、78.810、60.102h。试验表明,日本囊对虾养殖水体中NO-2-N质量浓度应控制42.739mg/L以下。  相似文献   
36.
凡纳滨对虾不同阶段摄食人工饲料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不同体重下(0.1,2.0,5.5,8.0 g)摄食人工饲料的利用情况,以便于提高对虾养殖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对虾的饵料系数为1.28~1.73,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摄食率在2.75%~5.13%,大个体对虾明显低于小个体;湿重、干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5~4.32和2.56~5.44。对虾对人工饲料干物质的同化率为88.14%~89.05%、总转换效率15.06%~22.07%、净转换效率16.93%~25.76%,能量的同化率为92.83%~93.37%、总转换效率14.74%~24.07%、净转换效率15.80%~25.71%,对虾摄食人工饲料的同化率随个体增大在缓慢升高,而转化效率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7.
羊栖菜对氮、磷的吸收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羊栖菜对不同浓度N、P及其不同形态的N的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N、P浓度下,羊栖菜吸收N、P的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羊栖菜对N、P的吸收速率随各处理组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N、P分别为50/μmol/L和5μmol/L时达到饱和吸收速率,其分别为1.369/μmol/(g·h)...  相似文献   
38.
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营养水平与凡纳滨对虾谷氨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上升,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逐渐上升:肝胰脏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逐渐下降。同一盐度水平下,谷氨酸脱氢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差异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单因素对凡纳滨对虾谷氨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差异显著(P〈0.05);器因子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影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9.
以亚心形扁藻为饵料,分别研究了盐度(15、20、25、30、35%o)、温度(10、15、20、25、30℃)对能量收支的影响。测定了马氏珠母贝的摄食能、生长能、呼吸能、排泄能、排粪能以及各组分占摄食能的比例。结果表明:(1)盐度梯度下,马氏珠母贝摄食能、生长能、呼吸能、排泄能及排粪能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从占摄食能比例看出,盐度为30%。时的生长能、呼吸能、排泄能与其余梯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温度梯度下,贝的摄食能、生长能、呼吸能及排泄能与其他4个饵料浓度下的差异显著(P〈0.05);从占摄食能的比例看出,温度为25℃时,生长能、排粪能与其余4温度组差异性显著(P〈O.05)。  相似文献   
40.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 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 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 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