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22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47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专刊>= <栏目>=研究论文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31.1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1005-8737-(2007)07-089-08 <基金项目>=科技部公益性项目及973项目资助. <注释>=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02.
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资源调查资料,以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最方程估算东海区18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适开捕年龄。运用von Bertalanffy,丰长方程估算最适开捕体长。结合鱼类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初届性成熟年龄的体长,以及各鱼种实测最小性成熟体长,确定开捕规格。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产量较高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建议开捕规格分别应为体长230mm和170mm。调整后的开捕规格与旧开捕规格相比,带鱼、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灰鲳(Pampus cinereus)、自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均有所增大,小黄鱼、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开捕规格有所减小,变化较小的有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鲭(Somber japonicus)、慌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等。建议以这18种主要经济鱼类为指标种类,制定新的法定开捕体长和幼鱼比例检查措施,实现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3.
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00年东海区(27°00′~34°00′N、127°00′E以西海域)150 m等深线以浅4个季节的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方法分析东海区头足类群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探讨各个群聚类型的指示种类以及头足类群聚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头足类主要种类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等。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头足类群聚类型不同。根据各群聚类型分布的海域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黄海南部-东海外海-东海中南部群聚、长江口外海域群聚和东海北部海域群聚3种群聚类型。它们的空间分布区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群聚类型的分布区域也会相互交错。各季节不同群聚类型的种类组成不同,多数种类一般同时出现于不同的类群中,有的种类在所有群聚类型中都有分布。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是交错的,只是相对集中的区域有所不同,在不同群聚类型中的渔获率和出现频率不同。头足类各群聚类型种类组成的季节差异较明显,各群聚类型中相对稳定的主要特征种类较少。调查海域中影响头足类种类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而水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4.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05.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 2018 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 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 其中, 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 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 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 小黄鱼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 BL=29.26 cm, 生长系数 K=0.26/a, 理论初始年龄 t0=?0.6326 a; 总死亡系数 Z、 自然死亡系数 M 和捕捞死亡系数 F 分别为 2.83/a、0.52/a 和 2.31/a, 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 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 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 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 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 0.47%, 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 Logistic 选择曲线分析表明, 小黄鱼渔获概率在 50%的选择全长为 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 Lc, 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 Lopt (19.2 cm)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6.
在2003年4月7~16日、6月16~24日2次东海和黄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中,对小黄鱼(Psd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产卵群体的分布、性腺成熟度组成、分布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此次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水域范围内存在两个较明显的小黄鱼产卵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的近海及济洲岛的西南部,适宜水温为10~12 ℃,适宜盐度为32~33;另据推测黄海南部的禁渔区内至少还存在一个小黄鱼的产卵场;小黄鱼在产卵前呈自然分布,产卵时就近进入其中一个产卵场,产卵后开始游向南方进行索饵洄游;据推测,调查范围内的小黄鱼产卵时间大概是从3月份的中下旬开始,然后可能一直延续到5月底和6月初结束.  相似文献   
107.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8.
稻田土壤氮矿化类型与氮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指出:水稻一生所需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一些研究还注意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强度、容量及矿化类型与水稻生长有密切的关系[3,4]。只有弄清土壤的供氮特征,才能通过施肥技术,协调土壤供氮和水稻需氮之间的供求关系,达到合理施肥和稳产高产的目的。本工作希望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量及其累积曲线类型,研究其与田间试验中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效应的关系,为预测土壤供氮水平和因土施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害虫防治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害虫防治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取得的成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预测和分析了未来害虫防治策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研究与改进的防治技术方法,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0.
转Bt抗虫基因苹果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转Bt抗虫基因苹果植株的再生程家胜,鄂超苏,田颖川,孟秀美,莽克强(陕西果品研究中心,酉安71006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自1983年第1株含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诞生之后,已相继获得许多抗病毒、抗除草剂、抗虫以及延迟果实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