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三峡水库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时空分布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5个断面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Cu、Zn、Pb、Cr、Fe和Mn均值分别为28.90、72.73、23.58、20.70、35.58×103和517.14 mg/kg.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99,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小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以高阳站点较低,黄石站点较高,且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随高程升高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时间分布上以3月和7月各重金属均值含量较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消落区土壤重金属Fe、Mn和Zn含量有所降低,Cu和Pb含量有所增高.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5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Fe、Mn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显著(P<0.05或P<0.01),而Cu和Pb也显著相关(P<0.01),Cr与Fe、Mn之外的重金属的相关性都较弱,初步推断Fe、Mn和Zn属于“自然因子”类别元素,Cu和Pb属于“污染因子”类别元素.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分4次对三峡库区26条支流及长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采集浮游甲壳类的定量和定性标本,共计152个采样点.结果表明,4次采样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枝角类34种,桡足类16种.浮游甲壳类以常见的广温性种类为主,均为长江流域常见种.三峡库区浮游甲壳类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和纵向分布特征,春季的现存量和种类明显高于冬季,相同支流上游的现存量和种类一般低于回水区.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种群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1~12月逐月对太湖新银鱼与浮游动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分析太湖新银鱼胃含物组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太湖新银鱼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79.97%),其次为枝角类(IRI%=18.86%),轮虫占比较少(IRI%=0.001%)。(2)3至6月(太湖新银鱼春群繁殖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迅速上升,并在5、6月维持较高水平的生物量,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小型化趋势,生物量由28.93 mg/L下降至1.13 mg/L;密度由21173.39 ind./L增加至26808.23 ind./L。7月小江禁捕结束,太湖新银鱼生物量开始急剧下降,小江浮游动物中桡足类和枝角类的密度与生物量迅速升高,于8月(密度为151.98 ind./L;生物量为3.39 mg/L)达到全年最高。(3)在太湖新银鱼生物量较高的时期,由于太湖新银鱼对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导致水体中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比(17%~58%)显著低于其它时期(P<0.05)。由此认为,太湖新银鱼生物量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太湖新银鱼种群摄食的下行效应可能是小江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及群落结构小型化的关键原因。明晰太湖新银鱼种群生长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关系可为小江水华暴发的控制与水生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胡莲 《科学养鱼》2006,(9):67-68
一、乌龟饲料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工饲养乌龟是近年来开始发展的,因而乌龟营养需要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目前国产乌龟饲料存在有“两个过量、两个偏低”问题:即激素添加过量,导致乌龟性早熟、死亡率增加、个体偏小、乌龟卵孵化率下降等不良后果;粘合剂过量,日积月累造成消化道机械性堵塞;有效蛋白含量偏低,50%的粗蛋白中有1/3没有利用价值,满足不了正常需求,造成饲料浪费及成本增加;维生素偏低,致使乌龟患病严重。因此建议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左右的螺旋藻干粉或中草药添)JHN及VC、VD,增加抗病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周成治  胡莲 《猪业科学》2009,26(3):89-90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说养猪这行是又脏又臭,很多人都不愿意干的行当,但自从继承父辈意志干上畜牧兽医这行来,一直深爱着养猪事业,如果创办一个养猪企业的话,就叫"我爱养猪场".通过十几年来在几个大型养猪企业工作的经验,与大家共勉,希望能得到广大养猪界人士的认可、帮助、批评与指教.  相似文献   
16.
周成治  胡莲 《中国猪业》2008,3(12):29-29
集约化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在于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和猪只管理),但要提高效益就必须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解决增加年产窝数和提高窝总产仔数,这两项在全国的猪场都基本不相上下,均达到了11.5头以上,而国外养猪研究者提出28~35天断奶才能适应母猪的生理需要,所以要提高效益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提高窝平壮仔,达到11头以上,木乃伊、畸形、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生产母猪来说,瘫痪的发生不管是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规模猪场还是农村专业户和散养户都会遇到,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准确的进行科学的诊治,极易使生产成绩极度下滑,甚至造成死亡,给猪场和农户带来不小的损失。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应正确分析病因,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现根据本人多年的经验将母猪瘫痪的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采集到12种仔稚鱼,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数量较多;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人工鱼巢在库区支流回水区的放置来缓解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神农溪作为“引江补汉”工程的比选调水源头之一,维持其良好水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反映水环境质量重要指标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则又受到三峡季节性蓄水倒灌的影响,辨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对浮游植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6年5月(低水位运行期)和10月(高水位运行期)沿神农溪上游至下游江段开展了调查,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神农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5月比10月略低,但均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5月在各个采样站点间呈波动分布特征,而10月从河口区到上游回水变动区呈纵向梯度分布特征;两次采样的优势种均以富营养型水体指示藻类为主;两次采样的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不显示明显的沿河流纵向梯度分布特征;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5月为高锰酸盐指数,而10月则为浊度;浮游植物主要种类的空间差异性与所处采样点环境因子的浓度梯度差异以及藻类自身生物学特征明显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神农溪水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中的作用及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沉水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中维护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的生态功能和作用;分析了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衰退或消亡的原因、生态恢复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展望了沉水植物恢复在富营养化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