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4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1.
史氏鲟饲料脂肪的最适合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报道了史氏鲟饲料脂肪最适含量的结果。试验饲料是以酪蛋白、鱼粉、湖精和纤维素等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等氮(蛋白质含量41%)和等能量的(11.2MJ/kg饲料)的半精制饲料,以等量混合的海水鱼油、豆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设0、2%、4%、6%、8%和10%共6种添加浓度。试验周期为25d。结果显示: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以脂肪含量7.6%-9.6%的4、5组饲料最佳,与脂肪含量分别为1.6%和3.6%的1、2组饲料差异显,但与脂肪含量分别为5.6%和11.6%的3、6组饲料差异不显。如果考虑到饲料成本,把史氏鲟饲料脂肪的最适合量设定在8%左右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72.
真鲷幼体的摄食与营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真鲷幼体摄食与营养研究结构表明:真鲷幼体的日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的摄食强度大于夜间,早晨及停晚分别出现日摄食的两个高峰。葡萄糖为真鲷幼体生长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主要贮存于幼体的肌肉和肝脏中,氨基酸是幼体生长的重要物质,其鲷幼体体内必需氨基酸的可能种类有11种。  相似文献   
73.
1992年福建省虾病症状,流行特点,病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现一股养虾业,目前这股势头正方兴未艾。但是,在长期养虾过程中,面临棘手问题,就是流行性暴发虾病,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引起虾病专家们的重视和兴趣。作者对福建省1992年虾病症状、流行特点、病因分析及其对策作了详细的概述。编者认为,该论文的发表,对1993年暴发性虾病的病因的分析及其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黄吻棱鳀[Thrissa Vitirostris(Gilchrist et Thompson)],赤鼻棱鳀[T.kammalensis(Bleeker)]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Lacepede)]均为我国沿海常见的小型鱼类,是罗源湾定置网的主要渔获对象。有关上述3种鳀科鱼类生物学研究尚少,仅见陈大刚对黄渤海的赤鼻棱鳀、郑小衍和洪幼环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黄吻棱鳀和赤鼻棱鳀、陈清潮等对粤东沿岸的康氏小公鱼有过研究。本文对罗源湾的上述3种鱼类的食性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食性以及它们在罗源湾能流途径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75.
福建南部养殖石斑鱼暴发性疾病流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南部网箱养殖石斑鱼常暴发急性传染病,经试验确认的传染病病原有神经坏死病毒、微孢子虫、本尼登虫以及多种弧菌.由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表现典型的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组织和视网膜细胞严重空泡坏死;微孢子虫病表现为腹部、生殖腺、肝脏、肌肉等组织寄生大量孢子囊;本尼登虫主要寄生于石斑鱼的体表;感染的细菌主要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河流弧菌等10种,这些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调查结果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是该地区养殖石斑鱼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76.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 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7.
为构建安全高效表达海洋源金属硫蛋白的益生菌重组菌株,以海洋源褶牡蛎内脏团为模板,PCR克隆得到褶牡蛎金属硫蛋白基因(Op-MT),大小为324 bp,经pMD19-T载体亚克隆到融合表达载体pHT43-SUMO中,然后通过电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入八种蛋白酶缺陷的宿主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B800N中。SDS-PAGE电泳显示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SUMO-Op-MT分子量约为23 kD,与预期一致,说明可溶性融合蛋白SUMO-Op-MT在宿主菌中得到了表达,且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得到验证。同时,HPLC检测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结果也表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目的蛋白Op-MT。通过对重组工程菌中MT活性检测发现,其对重金属镉耐受力增强,说明重组工程菌成功表达出有活性的金属硫蛋白。这为以后开发天然、高效海洋源重金属解毒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8.
为实现海洋源金属硫蛋白的高效表达。将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SUMO-OpMT通过电转化法转入毕赤酵母菌GS115中,利用博来霉素质量浓度梯度筛选,在耐受高质量浓度(4. 0 mg/mL)博来霉素的YPD平板上筛选得到阳性高拷贝GST115/pPICZαA-SUMO-OpMT重组酵母菌株,进一步通过MMH和MDH平板筛选得到2株甲醛利用型(Mut+型)重组酵母菌株。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SUMOOpMT分子量约23 kD,与预期一致,说明可溶性融合蛋白SUMO-OpMT在重组酵母菌中得到了表达。同时,HPLC检测重组毕赤酵母菌发酵液,结果也表明重组毕赤酵母菌成功表达了可溶性目的蛋白OpMT。通过对重组工程菌中MT活性检测发现,其对重金属镉耐受力增强,说明重组工程菌成功表达出有活性的金属硫蛋白。为天然高效重金属生物解毒剂的成功开发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发现,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患病大黄鱼总蛋白为(12.8±3.95)g/L,对照组鱼为(19.4±4.33)g/L,病鱼球蛋白、甘油三脂、血糖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然而病鱼谷丙转氨酶为(37±5.11)IU/L,对照组为(28±5.54)IU/L;病鱼谷草转氨酶为(164±47.19)IU/L,对照组为(117±21.84)IU/L,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和肾脏组织受损。对患病大黄鱼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病鱼病变组织头肾、肝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及坏死。细胞超微病变观察发现,头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胞浆内脂滴积累多。血清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细菌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80.
鲭科(Scombridae)由15属51种表层洄游性海洋鱼类组成,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目前关于鲭科鱼类系统发生学的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鲭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扩增了鲭科7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1个含311个碱基的序列区和转录间隔区1(ITS1)的1个含644~692个碱基的序列区。采用多个生物软件对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计算了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转换/颠换比等遗传信息指数。Cyt b和ITS1序列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是:A为22.8%、G为16.4%、C为31.2%、T为29.5%和A为13.5%、G为31.3%、C为38.7%、T为16.5%。基于Cyt b计算的鲭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为0.0065~0.3335,平均遗传距离为0.1689;基于ITS1计算的金枪鱼族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为0.0032~0.2668,平均遗传距离为0.2025。Cyt b和ITS1序列的转换/颠换比分别为1.8和0.9。以竹荚鱼(Trachurus trachur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外群,并结合GenBank上鲭科24种鱼类的同源序列,构建NJ、ML和ME系统树。研究结果确认了金枪鱼属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代表着最新演化的种类,是鲭科中最繁盛的一属,也是目前系统发育的高峰。所有分子系统树都表明鲣属、鲔属和舵鲣属显示与金枪鱼属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均归入金枪鱼族。然而,研究结果与形态学上将金枪鱼属分为2个亚属的分类结果存在分歧。同时,本研究关于狐鲣属、平鲣属、刺鲅属和双线鲅属进化地位上的结果也不同于形态学的结果。故鲭科鱼类客观、科学的分类地位还需通过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