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细胞表面糖蛋白中糖的特性对于细胞的相互识别起重要作用,配子细胞表面糖配基的差异恰恰体现不同物种间受精作用的特异性,本研究分别选用可以特异性结合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岩藻糖的FITC标记凝集素,对紫贻贝配子细胞中对应的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种糖在卵细胞边缘的标记特征不明显,仅半乳糖和葡萄糖在一些卵细胞边缘有区域性分布,但在细胞质区,这4种糖均有少量分布;半乳糖和岩藻糖在贻贝的精巢的精细胞和成熟精子区为较均匀的弱阳性标记,甘露糖仅在输精小管边缘有分布,葡萄糖的含量相对较多,但也只是在输精小管边缘以及成熟精子区有一定的标记。上述结果表明,紫贻贝配子细胞表面不同糖基的分布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配子间起到识别作用的糖蛋白组成和结构不同,决定了紫贻贝配子识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利用雨生红球藻这一微藻资源,研究虾青素低温抗氧化的萃取技术。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雨生红球藻粉超微粉碎后细胞壁的结构变化,确认破壁的最佳条件。采用超临界CO2对其进行萃取,运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萃取工艺条件,并对萃取后的精油逐个进行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60目,萃取压力42 MPa,萃取温度47℃,萃取时间120 min,液固比1.6,在此条件下,虾青素在藻粉中的提取率可达1.23%,在萃取物中提取率为4.84%。然后将响应面不同条件得到的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可知当压力40MPa,温度55℃,液固比为1,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最高为155.1 mg·g-1;当压力45MPa,温度45℃,液固比为2,多不饱和脂肪(PUFA)含量最高为132.05 mg·g-1。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识别贝类的科学方法,运用电子鼻区分不同种类和不同加热温度的贝类,建立一个包含所有种类和温度的贝类模型,通过判别函数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区分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加热温度的贝类;建立的贝类气味指纹模型的成功率可达到95%以上。可知利用电子鼻建立贝类的气味指纹模型是可行的。该模型准确灵敏,可为食品特别是水产品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对不同加热温度的牡蛎体液风味物质进行分析,以探讨牡蛎体液挥发性成分与加工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牡蛎体液在加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新鲜牡蛎体液在加热到100℃和150℃时气味发生明显变化,利用GC-MS鉴定出体液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醛类、烃类、醇类、酮类、酯类和呋喃类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牡蛎体液的特征风味;新鲜牡蛎体液以清新的果香为主(丙酸戊酯、D-丁香醛),略带肉香(反-4-癸烯醛),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和酯类;100℃处理的牡蛎体液产生浓郁的花香和果香味(1-苯基-1,2-丙二酮、2-甲基-1-丁醇),肉香和焦香味增强(2-乙基呋喃、反-2-(2-戊烯基)呋喃),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酮类和呋喃类;150℃处理的牡蛎体液以浓郁的焦香和甜香为主(环己基丙酸甲酯、1-(2-呋喃)-1-丙酮),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酯类和杂环化合物.经不同温度处理的牡蛎体液可以弥补焙烤牡蛎风味的不足,掩盖一些不愉快的气味.  相似文献   
15.
从扁藻超微结构变化研究CuZnSeCd离子毒性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使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在半抑制效应的Cu、Zn、Se、Cd无机离子的毒性作用下,扁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证明不同离子及不同离子浓度对扁藻的毒性效应不同。从细胞器的变化来看,扁藻的叶绿体和细胞核对上述4种离子都较为敏感。其中Cd离子对叶绿体和细胞核的毒性效应表现最为明显:而Cu离子对上述两种细胞器的毒性作用相对较弱;Se离子对叶绿体,Zn离子对细胞核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Se离子对细胞核,Zn离子对叶绿体  相似文献   
16.
Cd2+、Hg2+、As3+对可口革囊星虫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次生体腔注射、静水法研究了Cd2 、Hg2 和As3 对可口革囊星虫的单一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d2 、Hg2 和As3 对星虫的24 h LD50分别为:158.79 mg/kg,87.39 mg/kg和295.80 mg/kg;48 h LD50分别为:74.94 mg/kg,39.89 mg/kg和46.35 mg/kg。Cd2 、Hg2 、As3 对星虫的毒性大小为:Hg2 >As3 ≈Cd2 ,LD50均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减小。毒性反应:注射Cd2 组星虫身体伸长,吻变细,肠管排出;注射Hg2 组身体变硬,分节;注射As3 组身体变软。相对增重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注射浓度,相对增重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时间,Hg2 、As3 处理的星虫有显著差异,而Cd2 处理的星虫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受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以从盐渍水产品中分离的高耐盐菌株S.aureus ZS01和标准菌株S.aureus ATCC 2721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平台,采用比较组学方法,结合胁迫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活性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变化,从DNA层面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受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S.aureus ZS01特异的基因GO分类统计主要涉及膜的整体组件、胞外区、DNA结合和发病机制;KEGG途径主要集中在细胞群落原核生物、传染病:细菌、膜转运、复制和修复,其中与耐盐相关的基因主要涉及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ABC转运系统、转录调控因子和DNA损伤修复,这些基因很可能就是S.aureus ZS01较标准菌株更耐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利用对虾头内容物(虾头汁)酸水解生产氨基酸复合液的方法。文章从酸的浓度、水解时间、产物的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对虾加工废弃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9.
4个缢蛏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从分子水平了解缢蛏的种质资源状况,采用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技术,对福建、浙江临海和象山、辽宁大连4个地理种群滩涂养殖和野生的缢蛏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群多态位点比例和平均遗传杂合度较高,分别为69 52%、72 38%、55 24%、69 52%和0 1909、0 2067、0 1916、0 1979,表明缢蛏种质资源状况良好;(2)养殖种群与野生种群相比,养殖种群在各遗传参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加强缢蛏现有资源保护势在必行;(3)UPGMA聚类分析表明:象山种群与庄河种群亲缘关系最近,与临海种群最远。据此推测:每年采集野生苗种和半人工育苗和养成苗种的幼虫漂浮期时间较短等因素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阳江乐清两地泥蚶肌肉组织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堃  李太武  苏秀榕 《水产科学》2007,26(12):665-667
研究结果表明,泥蚶肌肉中含有氨基酸和脂肪酸各18种,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为42.76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6.17%,呈鲜味和甘味游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0.42%;脂肪酸总含量平均为25.86mg/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8.88%。统计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相比较,阳江泥蚶肌肉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总含量更为丰富,但乐清泥蚶肌肉的营养结构更佳,营养价值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