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68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1.
几种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红细胞数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μg/g亚硒酸钠、0.5μg/g硒酵母、0.3%β-葡聚糖和0.25%果糖,投喂100 d后,测定中华鳖红细胞数量和四个免疫指标的变化。主要结果为:(1)在红细胞数量方面,亚硒酸钠组、果糖组、硒酵母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2)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方面,四个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上,仅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在白细胞吞噬活性上,亚硒酸钠组显著高于β-葡聚糖及对照组(P<0.05),硒酵母组、果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β-葡聚糖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红细胞C3b花环率与T淋巴细胞活性E花环率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1),表明中华鳖红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的免疫增强剂,能提高中华鳖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增进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6酵母硒、0.1%花粉、0.5×10-6酵母硒+0.1%花粉的混合物,投喂中华鳖幼鳖90d后。测定幼鳖的生长和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同对照组相比,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能显著促进中华鳖的生长(P<0.05),0.5×10-6酵母硒组与0.1%花粉组的日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成活率无差异(P>0.05)。0.5×10-6酵母硒组NK细胞活性以及血清中SOD酶和GSH PX酶的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了156.06%、44.7%、47.5%(P<0.05)。0.1%花粉组、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血清中GSH PX酶的活力分别比对照组高了39.9%、32.9%(P<0.05),但两组的SOD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0.5×10-6酵母硒组以及0.1%花粉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比对照组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0.1%花粉组的NK细胞活性也比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0.5×10-6酵母硒+0.1%花粉组能显著增强中华鳖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活性(P<0.05)。  相似文献   
13.
对瓯江彩鲤、日本锦鲤及其正反杂交F1采用同塘试验比较生长率,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比较分析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的瞬时增重率低于双亲,而绝对增重率介于双亲之间;正反杂交F1形态性状有的介于双亲之间,有的表现为超亲本优势,有的性状低于双亲的性状值。总体上,日本锦鲤对正反杂交F1的遗传影响明显大于瓯江彩鲤,2个亲本基因的相互作用在遗传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台湾群体耶尔森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9,23(2):174-180
从中华鳖台湾群体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97-7-2C,97-9-2A‘,用这两种菌株人工感染10-15g稚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经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测定,鉴定97-7-2C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97-9-2A’为结核耶尔森氏菌,这两种菌都会引起鳖败血症。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穿孔病病理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由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等多种细菌引起的中华鳖穿孔病的病理变化。病鳖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充血、出血,呈败血症;脏器局部坏死组织中聚有大量脓细胞,呈化脓灶。同健康鳖相比,病鳖12项血清生化成分有8项发生显著变化:K+、Ca2+、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量增多;Na+、Cl-、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量减少;肌肉中酯酶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F1-3 世代生长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2)每平方米日均产量: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和F2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3)体重变异系数: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1>F2>F3;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2>F1>F3;F3生长最整齐;(4)裙边比:在成鳖阶段,裙边比的大小顺序为F3(18.1%)>F2(17.79%)>F1(17.47%).对以上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黄河鳖选育群体的养殖性能逐代提高.  相似文献   
18.
耐盐罗非鱼育种回交效应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罗非鱼2种回交子代、2种正反交子代(回交鱼的母本)、2种原始种(回交鱼的祖父、母本),共6种遗传型的生长特性、耐盐特性及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盐度15、20及25时,2种回交子代的日均增重率皆比母本提高了30%~45%,差异显著(P=0.023).(2)SSR分析发现,2种回交子代接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特征带分别为87.5%和79.2%,接受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的分别为35.2%和41.2%;而2种正反杂交子代接受尼罗罗非鱼的分别为66.7%和41.7%,接受萨罗罗非鱼的分别为47.1%和88.2%.(3)回交子代与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的遗传距离较近,同正反交子代相比,回交子代生长性能有所进步,耐盐性能基本保持,扩增的特异性条带数目较少,表明遗传多样性走低和基因型纯合性走强的趋势.(4)两种回交子代间有一定差异,萨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F2)]×尼罗罗非鱼(♂)生长快5%,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指标较高,是优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著(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  相似文献   
20.
由16S rDNA序列初步推断鳜类与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验证鳜类系统分类位置的各种假说,对部分鳜类鱼类线粒体16S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其与GenBank中鳕科以及鲈形目其它科鱼类的同源序列,初步构建了鳜类与部分低等鲈形目鱼类的分子系统关系。结果表明,鳜类为单系类群,但未与绪科聚合成单系群体,与目前假设的暖鲈科、狼鲈科、锯盖鱼群、花鲈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由于鳜类为淡水特化类群,系统演化上较晚发生,因而,支持将其独立为一科——鳜科。本研究结果可为理解低等鲈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