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0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鸡球虫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鸡球虫病的防治以药物控制为主要手段,但是大量抗球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了鸡球虫耐药性的产生,给鸡球虫病的防治带来严重的障碍,通过对鸡球虫耐药性的产生、作用机理、主要特点、耐药性的检测方法、球虫耐药性虫株的诱导以及对耐药性虫株敏感性的恢复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对鸡球虫耐药性的展望,为消除球虫的耐药性,更好地防治鸡球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探索培养基和换液时间对E.tenella子孢子在宿主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为E.tenella损伤机制及抗球虫药的研究提供体外模型。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换液时间和不同培养基对E.tenella子孢子在鸡胚盲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中发育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培养基下(MEM199培养基或RPMR1640),与3h换液相比,4h换液更适于E.tenella子孢子的入侵;4h换液后培养至24h(或48h),E.tenella子孢子发育更好。(2)相同培养时间下,与RPMR1640培养基相比MEM199培养基更适于E.tenella子孢子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选育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早熟株和了解其免疫原性,本试验通过鸡体的传代培养,初步得到了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株P9。以早熟株免疫雏鸡后,以亲本株P0半数致死量攻毒,以确定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P9的潜隐期由P0的141h缩短至131.5h,免疫后攻毒显示该早熟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5.
柔嫩艾美耳球虫山西株早熟系的免疫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山西株早熟系的免疫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株的早熟系与亲本株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但致病性大大降低;其最佳免疫剂量和次数:首次免疫为1500个/只,14 d后以2000个/只二免,二免后免疫保护期可达90 d以上,免疫后鸡群的抗球虫能力与血清中特异性IgG的变化规律一致;提示该早熟系具备早熟疫苗株的免疫特性。  相似文献   
16.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给发生该病的国家,尤其是非洲、中东、近东和南亚等有牛瘟存在的大多数国家的外贸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自该病首次发生以来,不断向全世界蔓延,对没有该病发生的国家,尤其是对与呈地方性流行国家的临近国家造成的威胁正逐渐加大,2007年我国首次在西藏发生。近年来,该病作为一种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对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制四个方面对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基因CDS区,探究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后续抗原表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晋中地区疑似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的阳性样本进行PCR鉴定,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柔嫩艾美耳球虫MIF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扩增MIF基因CDS区,构建pET28a-EtMIF重组质粒,经PCR和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等进行预测。【结果】成功克隆了柔嫩艾美耳球虫MIF基因CDS区序列,全长348 bp,共编码11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203×104。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MIF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毒害艾美耳球虫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8.3%。MIF蛋白为非跨膜、可溶性、非分泌型蛋白,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质中,共有10个磷酸化位点;含有1个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35.65%)、延伸链(30.43%)、α-螺旋(27.83%)和β-转角(6.09%)组成,...  相似文献   
18.
在动物中提出环磷酸腺苷(cAMP)第二信使概念后,人们在研究中确认了另一种胞内信使--钙离子(Ca2 ),二者共同作用,调节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本文从细胞信息转导途径入手,阐述了细胞信息转导过程中的各种调控因子及相关途径,并对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Ca2 信息转导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入侵细胞与钙信号转导之间的关系,揭示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狗肾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细胞)培养技术,检测了细胞外缺钙、Ca2+内流阻断剂(硝苯地平)和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对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率的影响,并测定了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活性。【结果】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细胞的抑制率随着细胞外Ca2+浓度的降低而升高。钙离子浓度降低到600 μmol•L-1时,入侵率(23.33%)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外无钙时,入侵抑制率高达53.18%;硝苯地平和三氟拉嗪均能极显著抑制子孢子的入侵(P<0.01),其中10 μmol•L-1的硝苯地平和50 μmol•L-1三氟拉嗪分别对子孢子的入侵抑制率达71.41%和97.13%,二者合用入侵抑制率可达98.59%。在E. tenella子孢子入侵细胞的过程中,MDCK细胞的活性均在90%以上,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E. tenella子孢子的MDCK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活性与未接种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细胞外钙缺乏、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和钙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对E.tenella子孢子入侵MDCK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子孢子入侵对MDCK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的流行状况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