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褶皱臂尾轮虫的干酵母工厂化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干酵母作为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进行工厂化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在水温25~28℃,盐度23-25。连续充气的条件下,轮虫生长繁殖稳定;(2)经过7-10 d的培养,A、B、C三个水泥池内轮虫的密度分别从接种时的16、23、38个/ml增加到269、312、266个/ml.平均日增殖率为0.346、0.404、0.443;(3)A、B、C三个水泥池,连续培养59~70 d,经52-63次采收,分别收获褶皱臂尾轮虫1494×108、1748×108、2149.2×108个,合计收获轮虫5391.2×108个,饵料生产力为7.17、8.54、10.55;(4)采用合适的干酵母投喂方法和投喂量,定期带水采收,使轮虫密度保持在200~300个/ml,并补充等量培养用水,可以获得长期稳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在海水和半咸水中,用高锰酸钾(KMnO4)对黑鲷幼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水盐度27.3和半咸水盐度10.4条件下,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24h的LC50分别为3.41mg/L和4.78mg/L;最高安全使用剂量分别为1.12mg/L和1.68mg/L。半咸水条件下,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因此,高锰酸钾对黑鲷幼鱼进行药物处理比在海水条件下更安全。高锰酸钾引起鱼体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是暂时的,一旦受试鱼转到无高锰酸钾的清水环境中,鱼体就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3.
轮虫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轮虫营养强化的研究概况,介绍了营养强化轮虫在水产育苗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轮虫营养强化剂和轮虫营养强化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高渗与低渗胁迫对离体培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期胚胎中生化成分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原肠期发育到出膜前期,对照组(盐度15)胚胎中蛋白含量降低(P<0.05)、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活性升高(P<0.05),脂类含量(P>0.05)和脂肪酶活性(P<0.05)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眼点期升高(P<0.05)而在出膜前又降低(P<0.05);低渗胁迫引起胚胎蛋白含量降低(P<0.05),而高渗胁迫导致胚胎蛋白含量升高(P<0.05);高渗胁迫对胚胎脂类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低渗胁迫引起出膜前期胚胎中脂类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低渗胁迫对胚胎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除高、低渗胁迫均显著降低眼点期胚胎淀粉酶活性(P<0.05)而引起出膜前期胚胎胰蛋白酶活性略降低(P>0.05)外,低渗胁迫导致不同发育时期胚胎消化酶活性升高,而高渗胁迫导致酶活性降低;除脂肪酶外,渗透胁迫对原肠期胚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均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说明,蛋白质和脂类是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能源物质与结构物质,渗透胁迫通过改变中华绒螯蟹胚胎消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分解与利用,最终影响胚胎的发育。本实验结果提示,河口盐度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对中华绒螯蟹早期胚胎的发育及后期幼体的质量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5.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种海洋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饵料,也是经济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活饵料源。研究海水桡足类营养和应用效果,对提高海水鱼、虾、蟹类幼体变态率、成活率、苗种质量和育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活性干酵母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为对照,并以南极大磷虾粉对轮虫进行强化,设定轮虫培养液中南极大磷虾粉质量浓度分别为30、50和70 mg/L。分别测定强化12 h和18 h时轮虫的密度、带卵率以及强化后6 h、12 h、18 h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12 h和18 h时,50 mg/L组的轮虫密度急剧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组,依次表现为50 mg/L组>30 mg/L组>对照组>70 mg/L组。带卵率方面:第12小时和18小时带卵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0 mg/L组、30 mg/L组、70 mg/L组、对照组(P<0.05)。脂肪酸方面:6 h时,除了70 mg/L组的ARA与对照组、50 mg/L组和70 mg/L组的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6-PUFA)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强化组的ARA、EPA、DHA、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ω3-PUFA)和∑ω6-PUFA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50 mg/L组的DHA和∑ω3-PUFA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强化组和对照组(P<0.05),含量几乎达到对照组的10倍。12 h和18 h时,所有强化组的ARA、EPA、DHA、∑ω3-PUFA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50 mg/L组的上述脂肪酸含量都是最高的,或者与30 mg/L组和70 mg/L组并列第一。3个强化组的DHA/EPA比值、EPA/ARA比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为,南极大磷虾粉的强化剂量以50 mg/L为优,强化时间则以12 h和18 h为宜,南极大磷虾粉对褶皱臂尾轮虫具较好的营养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27.
以初始体长为(4.70±0.36)cm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饲料添加剂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4个试验组(A~D组)和1个对照组(E组)分别投喂饲料:对照组为实验用配合饲料,A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的维生素C;B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0.16%的低聚糖;C组为在配合饲料中添加6×105cfu·g-1的芽孢杆菌;D组为混合添加组(由A、B、C 3组各1/3的量组合而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显著提高了日本囊对虾的增长率(P0.05);A、B、D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与其它试验组相比,D组中日本囊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非特异免疫结果发现,D组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肝胰腺中SOD、T-AOC、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CP和AKP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C、低聚糖、芽孢杆菌及3种添加剂的复合制剂投喂日本囊对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酶解处理对南极大磷虾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上清干物质KSF,沉淀干物质KS和残渣KR)中氟浓度的影响,采用氟选择电极法对酶解产物中氟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国标方法对KSF和KS中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KR中氟浓度最高,且KR中氟占酶解前基质中总氟的质量分数为72.94%~79.94%,而KSF和KS中氟浓度得到极大的降低。木瓜蛋白酶加入有利于虾浆中不溶的蛋白质以可溶解的形式进入上清液中。KSF中未检测到粗脂肪,总糖含量为13.91%~21.57%,粗蛋白含量为57.75%~67.13%。而KS中粗脂肪含量高达33.28%~42.90%,总糖10.14%~15.57%,粗蛋白38.00%~44.87%。因此,木瓜蛋白酶酶解南极大磷虾获得的KS和KSF均可以作为优质、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其中,添加1.5%的木瓜蛋白酶和1.0%葡萄糖,经58℃水浴3 h的酶解方式能使KSF的得率从18.65%上升到20.37%,其粗蛋白含量为65.49%,而KS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9.16%和38.49%,为最佳的酶解南极大磷虾的酶解方式。  相似文献   
29.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0.
黄鲷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利用人工孵化得到的黄鲷初孵仔鱼 ,在水温 2 2± 1℃、盐度 31.0条件下 ,进行黄鲷仔鱼饥饿试验和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 (PNR)。通过观察发现 :黄鲷仔鱼孵化后第 4天开始摄食外部食物 ,幼体发育进入外源营养和内源营养混合期。此时仔鱼卵黄虽已耗尽 ,但油球仍继续吸收 ,混合营养期仅为 3d。黄鲷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其油球吸收完毕即孵出后的第 7天。当初次摄食率降至最高初次摄食率 5 0 %时 ,仔鱼进入不可逆期 ,不可逆点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第 8~ 9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