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262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1998年8月22日星期6晴每次出国访问,总要发生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意外事件。。C想这次大概不会再有这种事了,巴,因为是参加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领衔的代表团出访,诸事都有人张罗,不用自己操。。,只要随大流就行了。然而事情就有那么巧,倒霉的事还是让我碰上了。首先是上午一出发就不顺,一路上不停的堵车从朝内大街到首都机场走了一个多钟头,这在过去是少有的。到了机场,发现今天的乘客特别多,不知为何大家都挤在今天一块出国。候机室拥挤不堪,而办出境手续又慢得出奇,我排了半小时的队,才过了安全检查关。然而足足等了…  相似文献   
12.
农业考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显著的成就,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成功地应用了科技考古的技术和方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业考古》杂志上先后发表了一些介绍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文章,给国内的农业考古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纷纷在田野考古发掘中自觉地加以使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陈健先生在《农业考古》1984年2期发表的《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农业考古研究的新途径》的文章中,具体介绍国外几种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农作物鉴定的方法,供国内农业考古界参考。众所周…  相似文献   
1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5):240-243
自从20世纪70年代茶文化在海峡两岸兴起之后,短短30多年,已经在神州大地形成滚滚热潮,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茶文化活动在各地政府的关怀下争先恐后地举行,装修典雅、风格各异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篇幅不一、深浅不等的各种茶文化书刊纷纷出版,都标志着茶文化事业形势大好,  相似文献   
14.
1.从1983年5月至1985年10月进行了丁字湾北岸泥蚶生长繁殖的观察和增养殖技术的研究。 2.泥蚶的繁殖期从6月下旬开始,于9月中旬结束,其繁殖盛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旬,整个繁殖期至少产3批卵。生长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愈高,其生长愈快。可以在泥温为-0.4℃的条件下安全越冬。对低盐度有较强的耐受力。 3.雌雄比例为1.108∶1。接近1∶1。1龄蚶全部达到性成熟。小个体泥蚶中雄性多于雌性,而在大个体中雌性稍多于雄性。 4.泥蚶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在收获密度为4.11公斤/平方米时不影响其正常生长。蓄水养殖每亩可增产186.7公斤,经济效益明显,尤其适合于中高潮区的泥蚶养殖。 5.投沙、踩滩等各种不同的处理不能明显增加泥蚶附苗量。  相似文献   
15.
农业起源的神话传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数百万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是靠采集、狩猎以及捕捞为生,直到大约一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发明了农业,从此人类自己可以生产食物,摆脱了单纯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这个飞跃认。几代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农业出现之后,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短短数千年之间,就使人类跨人文明的门槛。这一飞跃或革命不但使我们现代人赞叹不已,致使许多学者以毕生的精力去从事研究,而且想必也会引起当时人类的浓厚兴趣。因此,当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6.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0,(1):291-298
1998年8月30日星期日晴 列车向南奔驰,从奥地利去意大利的威尼斯是比较理想的路线。我们昨天晚上11时从维也纳上车,早上8时半,便到达目的地。未出车站,就先到售票处买好今晚去罗马的车票。随即将行李存放在寄存处,空身上路,好尽情游览。一出车站大门,迎面吹来凉爽的海风,眼前碧波荡漾,海鸥飞翔。原来车站就设在码头旁边,水城美景一下子就扑进眼帘,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从小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的那座遥远的世界著名水城,也是马哥波罗的故乡。今天终于来到她的面前,心情异常兴奋,真想高喊一声:你好啊,威尼斯! …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12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与文化研究部共同举办学术沙龙,邀请该院首席研究员陈文华先生畅谈学术与人生。陈文华先生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他长期从事农业考古和茶文化学研究,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早在1988年即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这次讲座中,陈文华先生尽情地回顾了70几年的人生经历,全面归纳了自己在治学方面的成功原因。幽默诙谐,声情并茂,听者为之动容。现在,我们把这次讲座的录音摘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相信大家一定能从文华先生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2):83-113
雅 室品茗需要在一定的场所进行。这场所可以大到山林野外 ,也可以小到陋屋斗室 ,甚至是小到一张茶桌或是一个茶盘。环境如何对人们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自古以来茶人们对环境十分讲究。大体说来 ,品茗环境可分为野外、室内和人文三类。一 .野外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很深 ,追求与大自然的统一。他们常把山水景物当做感情的载体 ,借自然风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与自然情景交融 ,因而产生对自然美的爱慕和追求。所以 ,古代茶人们都喜欢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品茶。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提到 :“其煮器…  相似文献   
19.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4):317-318
第三编 农田水利(续2003年1期) 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禽(附蚕桑、渔业)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本编“农田水利”已在《农业考古》1984年1期、1989年2期、1996年3期、2003年1期发表。本期发表的主要是2003年至2004年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2,(1):347-351
第三编 农业工具 前言 一.本索引按内容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作图、家禽(附蚕桑、渔业)等五编,每编再分为若干类。本编“农业工具”已在1981年2期至1983年2期、1988年1期至1989年1期、1994年1期至1996年1期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